8年前被重启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曾被美国视为印太战略的核心平台。然而,在经历多轮高调会议与文件发布之后,这一机制依然存在明显的“能力赤字”,距离美国设想的“地区安全支点”相去甚远。近日,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阿帕娜·潘德投书日本《外交官》杂志,表示“复活8年后,‘四方安全对话’在雄心与能力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

  务虚多于务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能力

  “四方机制”成员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它的诞生源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的救灾合作,2007年正式成形,2017年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次执政期间重启。近年来,其议题拓展到卫生安全、基础设施、技术合作、海上安全等领域。

  “然而,如果其目标是打造一个抗衡中国的‘小多边’机制,那么四方安全对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潘德写道。

  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表述变化,往往折射战略优先顺序的调整。特朗普首次执政时,将奥巴马政府表述的“亚太”改称为“印太”,试图将印度洋纳入其全球安全布局;在其第二任期内,“亚太”一词又频繁出现。这种反复不仅让盟友感到困惑,也暴露出美国在地区战略上的摇摆。

  美国历来强调同盟体系,但在“美国优先”的框架下,美国政府对多边机制与长期承诺的兴趣明显下降,更倾向于“小圈子”、临时性、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安排。“四方机制”因其非正式、灵活和价值观包装而被视为理想选择,但其安全属性被有意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已沦为政治姿态的展示工具。

  拜登总统执政时期,美方努力将“四方机制”推向象征与务实的“双高”平台,举办了首次“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强化人道主义援助、供应链韧性建设、基础设施和债务管理等议题。然而,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规模、速度和资源上的投入相比,“四方机制”的经济承诺仍显乏力。

  在海上安全方面,“四方机制”推出“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计划(IPMDA)和海上物流网络,但这些项目更像是信息共享与培训,缺乏真正的威慑力。四国海岸警卫队的合作虽有助于日常执法,却远未达到军事互操作和联合防务的程度。

  美国的“硬实力”导向要求任何机制都必须带来经济或军事收益,否则难获持续投入。然而,“四方机制”缺乏统一的经济合作支柱,四国之间的关税争端和贸易摩擦甚至可能成为内部掣肘。

  “美国优先”的内在矛盾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逻辑是:美国不再充当“世界警察”,除非能直接提升自身安全、实力与繁荣。这与“四方机制”被设想为长期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初衷形成冲突。

  在防务上,美国要求盟友承担更多成本,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美国同样推行强硬的双边谈判策略,频繁使用关税和市场准入作为筹码。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伙伴国的信任,也使“四方机制”内部的经济合作前景蒙上阴影。

  在安全合作方面,美国对部分盟友的防务承诺出现松动迹象。例如,对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协定(AUKUS)的“重新评估”引发澳大利亚担忧;与日本的防务分担谈判陷入僵持;对印度在地区冲突中的态度引发质疑。这些都让人怀疑,美国是否真正愿意为伙伴提供稳定的安全保障。

  “四方机制”难撼中国优势

  美国近年来大力推动与盟友在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上的合作,试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技术的替代方案。然而,从芯片制造到通信网络,“四方机制”的协作进展有限,远不能匹敌中国在研发投入、产业链整合和市场渗透方面的速度与规模。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四方机制”虽提出“未来港口伙伴关系”等倡议,但投入的资源和融资条件仍无法与“一带一路”相抗衡。对亚非拉许多国家而言,中国模式速度快、资金足,而且愿意承担高风险项目,这正是“四方机制”所欠缺的。

  地缘政治如同自然界一样厌恶真空。当美国削减、转移或重定向自身经济与军事资源时,如果伙伴国不能及时填补空缺,中国完全有能力和意愿取而代之。这意味着,“四方机制”若不能在经济、技术和安全上拿出实质性成果,其象征意义将大于战略价值,最终可能被边缘化。

  在美国政府的政策逻辑中,“四方机制”既是牵制中国的重要工具,又是展示美国在地区存在感的舞台。但在“美国优先”与全球责任之间,美国显然更倾向前者。这种内在张力,决定了“四方机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在“雄心”与“能力”之间徘徊。

  自2004年起步、2017年“复活”至今,“四方机制”历经多轮调整与扩容,却始终未能积累足够的硬实力去兑现其对中国的战略威慑。频繁的会议、华丽的声明,难以掩盖实质合作的不足。

  潘德总结称,对美国而言,如果真正希望“四方机制”成为可靠的地区安全机制,就必须放下短期交易思维,提供持续的安全与经济投入;否则,它只会印证2018年中国对其的评价——“像海上泡沫一样消散”。

综合编译 袁野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