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山东青岛,海军潜艇学院训练营地的理发店内,迎来4位结伴而来的女学员。崭新的迷彩服肩头沾染了碎发,她们彼此相视,短发下的笑容迎着阳光。

  就在她们一同剪短头发的前一天,由教育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在海军潜艇学院正式开营。本届训练营以“踏浪海疆,逐梦深蓝”为主题,训练内容依据学生军训大纲设置,立足海军军种特色,分为军事理论学习、军事技能训练、军事观摩体验和军事文化熏陶四大板块。

  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68名学生代表,在这里完成了为期14天的集中训练。

  在这片深蓝的港湾中,768个青春锋芒正待淬炼。

  这些年轻人开始融入迷彩的海洋

  来自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胡心予祺,其实已经在报到前专门修剪了一次头发。尽管觉得现在这个发型已经体现了“英姿飒爽”,她仍然认为,自己距离“合格女兵”标准还有差距。

  “所以我就想,先从‘头’开始吧。”胡心予祺说。

  天津市第五中学的马晓芸,一直怀揣军旅梦。“我的偶像就是军旅剧里的特种兵”,她认为,短发能让自己更接近梦想中的军人形象。

  “看到抗战影视里战士们冲锋的身影,我总会热泪盈眶。”她说。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初中部的李擎宇而言,短发一直是她喜爱的发型,只是这次为了参训,决定再剪短些。李擎宇小学的时候参观过军营,“觉得军人很帅气”。

  南开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李欣仪,则将剪发视为融入军人身份的重要一步。“节省了很多打理的时间,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在她看来,这个简单的举动蕴含着蜕变的意义,“留下的是一份坚毅”。

  这些年轻的面孔目光坚定锐利,汗水勾勒着年轻的轮廓。她们和其他学员一样,正在无声地融入这片迷彩的海洋。

  这些年轻人刚经历了他们迷彩生涯的“启蒙第一课”。

  “立正”的口令在海军潜艇学院的操场上响起,768名学员的身体瞬间凝固成烈日下的青铜雕像。豆大的汗珠顺着晒得通红的脖颈滚落,脚步起落的短促声响铿锵有力。汗渍在后背迷彩服上晕染出深色的印记,而年轻的眼睛却亮得惊人。据介绍,队列训练的核心,是锻造“令行禁止、铁血铸就的军人脊梁”。

  无声的战场在另一处展开,红白两色的手旗破空而出,在空中划出精准的45度锐角。清晰有力的旗语节奏穿透海风的呼啸,而学生们紧握旗杆的手指因长时间绷紧而微微颤抖,却死死锁住角度,直到象征“祖国万岁”的连贯旗语完成。

  对“启蒙第一课”,李擎宇和其他学员同样感触颇深,“教的东西更多了,也更严谨”。

  对于学员们的表现,教官们也感触颇深:“从刚开始的起步时同手同脚、立定后东倒西歪,到能完全做到步伐踏齐、跑步中四步整齐立定……这些都是他们在训练营里,一天一天磨炼出来的。”

  “每个人都在突破中成长”

  有一位教官感慨,这批学员让他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冲劲与潜力。从开营时的青涩,到结营时的从容,“每个人都在突破中成长,每个人都在成功中收获”。

  射击场上,“三点一线、肩抵枪托”“食指匀速预压!呼吸屏住——稳”,随着指令一个个响起,穿着迷彩服的身影齐刷刷卧倒,钢枪在烈日下泛着光泽。

  突刺训练场地上同样热火朝天,学员们的动作精准有力,喊杀声直冲云霄。收枪立正的瞬间,汗水能打湿后背的衣服。李擎宇对此深有感触,“特别有精气神”。

  而在战术训练场上,“低姿匍匐前进”的命令如鞭抽响,学员手肘膝盖碾过粗粝的地面,袖口和关节处布料被摩擦变得灰黄。

  马晓芸在练习时遇到了困难。“我蹬不起来。”她说,“人家都是往前走,我原地走,可能是脚没用上力,所以手肘一直磕地。”负责教学的班长在一遍遍给他们示范,“爬了起码有10圈”。

  “就在铁丝网下面,在大太阳下面,一边做示范一边强调要领,比如手肘也必须抓地,四肢和身体要一起发力往前冲。”马晓芸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最终的成绩从第十二名追成了第三名。

  “就是拼搏来的,我好胜心比较强。”面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露出一个自豪的微笑。

  训练并未止步于陆地。另一处战场,碧波荡漾的泳池成了新的考验。“蹬夹!并腿!抬头换气!”指令声落,泳池中瞬间炸开洁白的浪花。学员们奋力劈开水面,臂弯间甩出水珠。李擎宇对这项训练格外有兴趣,这个常年练体育的年轻人“本来就比较喜欢游泳”。

  当整齐的队列步伐踏碎夕阳投下的最后一缕金色余晖,这群少年在钢与火交织、汗水与呐喊相伴的“第一课”中,“触碰到了成长的脉络”。

  实际上,除了“启蒙第一课”,整个训练期间的学习内容,致力于全面展示人民海军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诠释新时代人民海军精神风貌。

  军事理论学习涵盖习近平强军思想、海军海权海洋文化、军事装备科技和战斗精神培育4个专题。军事技能训练包含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刺杀等11个基础与海军特色课目,其中,航海安排学员随88船进行4天的海上航行体验与岗位见习,靠泊威海港期间参观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军事观摩体验包括参观甲午战争博物馆、海军博物馆及海军潜艇学院院史馆。军事文化熏陶则贯穿开闭营仪式、升国旗、学唱军歌及军事主题晚会等活动。

  “队列训练中,我们从参差不齐到整齐划一,小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磨合,喊出的口号里藏着团队协作的默契,更藏着与战友共守海疆的决心。”马晓芸感慨。

  作为马晓芸等人的班长,在本次军事训练营中,教官厉运婕与学员们同吃同住,近距离观察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这段朝夕相处的时光,让我看到了她们的蜕变与成长。”她曾看到,哪怕是休息时,还有学员在温习学过的战术训练,“这种不服输的劲头,真的让我深受感动”。

  另一位教官也提到,刚开始,很多学员对部队“更多是好奇和懵懂”,许多知识都需要手把手地教。但学员们“进步神速”,学习能力较强,很快适应了部队训练的节奏。

  深蓝征程的汽笛声已在海风中回荡,等待着768名学员的,是更广阔的实践与体验。

  从“向往”到“亲历”

  “这次是和一群战友们一起前进,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还有一个心之向往的凝聚力。”胡心予祺觉得,这次训练营让她收获最大的是行军拉练,“我觉得,这可以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对海上航行体验,她同样充满热情。她提到,自己曾和家人从烟台坐船到青岛游玩,“但这次心态截然不同”。

  马晓芸有着深深的军旅情结。她的哥哥是军人,外公外婆都是曾跟随八路军作战的民兵,舅爷爷是退伍军人。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是外公拉着她看电视屏幕里的阅兵式,外婆教她唱《东方红》。

  她还记得,自己的哥哥参军前后“变化很大”,放假回家的时候,整个人“眼神都变得坚毅了”。

  “令行禁止”这4个字,深深激励着她。面对航海训练,马晓芸坦言自己有晕车、晕船的问题,但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李欣仪心中同样埋藏着一个军旅梦。高考时她曾想报考军校,老师也推荐她报考军医大学,但因种种原因,暂时没能实现这个梦。

  “我的爸爸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就经常跟我讲自己在部队时的经历。”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我的被子叠得不整齐了,他就会告诉我,这在部队可不行”。

  李欣仪如今已经通过宣讲会了解了本科生报名直招军官的途径,这次参加训练营,也是为了更加靠近自己的梦想。

  “毕业之后报名直招军官的话,我想通过这次机会,提前体验一下军旅生活,把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真正落到实地去检验一下。”她如今在南开大学修双学位,有直博的打算,但最终还是要找到途径,服务国防。对于航海训练和沿海岸线的行军徒步,李欣仪明确表示“非常向往”。

  在为期4天的海上航行环节结束后,在营地举办的“八一”文艺汇演中,模拟潜艇水下工作的演出令马晓芸“惊叹不已”。站在甲板上眺望一望无际的深蓝时,她深觉海军官兵的无畏精神“是我应当追求的目标”。从最初晕船的不适到适应海浪的颠簸,马晓芸觉得,自己离实现梦想又近了一步。

  “此次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让我真正触摸到了海疆的温度与深蓝的力量,让‘踏浪海疆’从向往变为亲历,让‘逐梦深蓝’从憧憬变得清晰。”马晓芸说。

  厉运婕也希望学员们能记住,这次军事训练营的闭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全新的起点。

  青岛的海岸线上,768颗跃动的星火,燃起了属于他们青春的第一簇炽热的火焰。深蓝的征途,始于这坚实的第一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实习生 杨展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