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东亚经济圈枢纽,对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牢记“国之大者”,从设立“智慧财产法”“(德恒)涉外法律实务提升班”特色班,到2024年获批山东省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并再次立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十年深耕,以“国际视野、三型分类、五维赋能”为着力点的育人之路日渐清晰。
聚焦国家需求:三型分类精准画像
以往培养涉外法务人才偏重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流于形式,毕业生难以胜任涉外法律事务的处理。学院基于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将国家、区域、企业三级需求梳理成“问题清单”,将涉外法治人才精准细分为“涉外法律服务、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国际组织法律”三型,构建“三阶”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课程与实训调整更精准,委托麦可思公司开展涉外人才培养调研,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数据化、可视化评估;与山东联桥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毕业生追踪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动态优化培养方案,实现就业追踪动态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新版培养方案中新增“数字法”“海洋法”等课程模块,正是对追踪反馈的积极回应。
深化教学改革:三学融通三维驱动
学院打造“学校—政府—司法—律所—企业”五方共建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基础知识—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三学融通,直击传统培养“目标泛化、供需脱节”的痛点。
一是基础知识“跨学科”。打通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壁垒,探索“法律+外语+N”培养方式,强化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学生未来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引入美国西北大学《知识产权概论》等3门全英文课程,并长期聘任外籍副教授李尚洙开展授课讲座、实践指导等工作,全英文课程和涉外法治系列讲座已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实习实训“沉浸式”。学院与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北京德恒等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将德恒律所国际商事仲裁、跨境投资纠纷真实案例进入课堂;打造“涉外法治工坊”,教师采用虚拟仿真、知识图谱和混合式教学方式,开展“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活动,全流程模拟涉外公证、商务并购及谈判等法律实务,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是创新创业“真刀真枪”。近五年,学生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6项,毕业生创办多家涉外律所或咨询公司,并提供一系列就业岗位,形成人才培养闭环机制。
深耕区域合作:中日韩法治走廊
山东毗邻日韩,学院动态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完善培养方案,持续优化针对性课程体系,把区域特色写进育人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紧贴国家战略与山东实际。
与韩国檀国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联合打造涉外法治论坛,每年定期举办“法律人才培养交流会”;3名教师受聘“中日韩国际商事调解员”,积极参与涉外法律事务处理。同时学院持续推行“教师海外研修”“海外名师讲坛”等项目,学院教师先后32人次赴国外知名法学院进行访学交流。
成效硕果累累:从山师走向世界
一是学生竞赛捷报频传。依托以高端赛事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近年来学生获得“贸仲杯”全国二等奖、“淮海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比赛代理人组冠军等国家级奖项20余次,“挑战杯”省级特等奖、金奖、一等奖等省级奖项40余次。
二是毕业生成长为行业翘楚。3000余名学生受益于培养成果,百余名毕业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进行涉外法治深造,百余名毕业生在顶尖知识产权集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从事涉外业务,校友现任德恒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美国辉瑞全球总公司法律顾问等职务。
三是教研成果辐射全国。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山东省法学教育年会等10余场会议推广宣传该成果经验,学院教师在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7部,获立省级课程及教改项目9项,2名教师获得山东省青教赛二等奖。
四是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学院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山东省司法厅等有关部门深度合作,承担《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30余项立法委托项目,为省、市两级政府提供法律服务100余次,开展法治宣传200余次,参与法律援助案件47件,让人才培养扎根法治建设一线。
擘画未来: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山东样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用一串闪亮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交出了一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山师答卷”。站在新起点,学院将继续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以区域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动力,有效实现课程共享、师资互换、实习岗位精准对接,为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输送更多“通晓国际规则、讲好中国故事”的卓越法治英才。
(信息来源: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