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走进辽宁省沈阳市辉山学校校园,却时不时能听见嘹亮的号子声。辉山学校校长范崇告诉记者,这是学校特别推出的少年军校托管营,自年初寒假以来已举办两期。

  与其他托管服务不同,这里的孩子每天的学习、活动都与军事密切相关。范崇介绍,托管营设计了系列国防思政、科技、艺术类课程和专业的军事素养训练。在营期间,每周还会组织一次校外国防教育实践。

  记者来到学校时,托管营的孩子正在教官的带领下,列队学习匕首操、擒敌拳等相关技巧,精神抖擞,秩序井然。但其实在1年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范崇是去年8月来到这里任职校长的,当时的感受她至今记忆犹新。

“校园环境亟待改善,教学设施疏于维护,孩子见人就躲不会说话,整天不学习玩手机。”范崇告诉记者,“我们又不是山区,同样在沈阳,这里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了解后得知,辉山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1100余名学生中,有7成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多为外出务工或来沈务工人员,孩子从小缺少关爱,疏于管教。

  “家长除了手机和钱,别的什么都给不了,没时间管。对孩子要么非打即骂,要么惯上天。”范崇说,“我经常能看见孩子一大早拎着一包辣条来上学,家长每天早上给他1块钱吃早饭,他就去买辣条。”

  面对孩子懒散、自卑、没有学习动力等问题,范崇认为,“要让他们打起精神来”。去年10月,在范崇的努力下,依托辽宁省少年军校工作实施方案,辉山学校建立了沈阳市首个区县级少年军校。

  从站军姿、走队列,到成立国旗班、练习少年拳,孩子们身上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以前大课间做个操都里倒歪斜的,就拉练了一个月,去年11月28日,我们的学生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仪式的国旗传递活动,现场状态非常好,孩子们都很骄傲。”范崇说。

  她翻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名女孩家长的视频账号,镜头里,孩子自己在家唱军歌、喊口号,趴在玉米堆里匍匐前进,练习掷弹技巧。“但是你往上翻翻,都是孩子扭来扭去的视频,就好像下一步要准备开始直播带货了。”范崇说,“孩子在变,家长也在变,她妈妈以前觉得,孩子以后可能就跟自己一样,打打零工卖卖杂货。”

  先立志再成才,是范崇成立少年军校的初衷。逼着学不如让学生主动学,通过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开阔眼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怎么样才能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在今年1月的寒假托管营期间,陆军工程大学的学生冬令营来到辉山学校与孩子们互动交流。一名不怎么爱学习的五年级学生当天回到家后,跟家长说:“匕首操、擒敌拳他们练得比我们好,还是大学生,我也想考军校。”从那之后,他开始默默发力,成绩突飞猛进,这学期考了年级第一。

  不久前,范崇带着学生来到沈阳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园实践,很多孩子对研究无人机很感兴趣,范崇对他们说:“你们想操作无人机,不认识英语行吗?不懂数学计算行吗?”

  “我们的孩子可能考不上清华北大,但未来也可以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她说,“比如我们去农场参观,邀请大国工匠讲开学第一课,不光军人是英雄,劳模、工匠也是英雄。”

  曾有一名六年级学生的父亲找到范崇,说不敢让孩子上学,准备带着孩子一块跑货车。孩子三天两头出去打架惹祸,派出所总找上门,他在外边开货车没时间管,爷爷奶奶管不了,没办法。范崇回忆,当时六年级有一大批孩子,普遍存在这类问题,早上进教室就开始睡觉,对功课一问三不知。

  为了不让他们辍学,范崇联系沈阳市的一所射击俱乐部,为学校免费开设射击训练课,每周一、周五,孩子全天参加射击训练。范崇说:“练了半年,孩子确实喜欢,也没出去惹祸,精气神都不一样。有家长表示,准备送孩子去专业队训练。”

  在辉山学校教学楼里,挂着一幅横幅,写着“每个人都了不起”,孩子们在这样的自我挑战中,不断地收获着成就感。让范崇欣慰的是,现在每次遇到学生,大家都会笑着跟她打招呼。也有学生看着这条横幅对她说:“校长,我们确实都很了不起。”脸上洋溢着阳光与自信,丝毫看不出一点当年“问题少年”的模样。

  尽管变化有目共睹,但作为一所乡镇小学,这里的资源和条件仍旧有限。“比如我们现在军事战术训练用的道具都是塑料的仿品,各类课程和研学也都是在靠各级政府、单位和企业的公益扶持。”范崇坦言,包括寒暑期的托管营,目前只能覆盖少部分学生,每天30元钱的托管费对一些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范崇计划着,未来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假期托管营中来,将军事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天,打造更多的场地,引进更多的装备,邀请更多的师资力量,将辉山学校建成一所真正的少年军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