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英雄,成为英雄,张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7月24日,伴随着《强军战歌》雄壮的歌声,纪念张楠烈士牺牲十周年追思会在临沂大剧院落幕。台下,张楠父母和战友们早已泪流满面。

  “今天的节目让我又回到了2015年。”那一年对赵团军来说刻骨铭心,包括他和张楠在内的8名武警战士,在执行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安全警卫任务时遇到了恐怖袭击。

  那是他们离开祖国的第167天,2015年7月26日下午,使馆所在酒店遭到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2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坍塌,将正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张楠和赵团军压倒在地,两人相隔不足两米,却都动弹不得。张楠伤势更重,终因颈动脉破裂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张楠在“杂技之乡”河北吴桥长大,入伍前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杂技好手。曾在铁道兵部队服役11年的父亲张圣林,常被张楠缠着讲军旅故事。儿子会穿起他的旧军装,对着镜子学敬礼。他明白,儿子从小就向往当兵。

  2004年,张楠向父母提出报名参军,虽然母亲朱丽萍设想儿子长大后像她一样做个杂技教练,但两口子都觉得当兵很光荣,让他在部队好好干。

  走下杂技舞台、迈向军营的第11年,张楠把28岁的年轻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外交事业。“我愿意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我的一切,哪怕是生命为祖国燃烧,每一滴血为人民而流。”他践行了这句写在日记里的誓言。

  张楠牺牲当晚,警卫小组剩下7名队员给张楠父母写了一封信:爸妈,你们走了一个儿子,还有七个儿子。我们一定会继承张楠的遗志,为祖国尽忠,为二老尽孝。

  走了一个张楠,来了千千万万个“张楠”,他们把“忠诚、精武、血性、奉献”的张楠精神刻在了骨子里。

  “当个好兵,带出好兵”

  2012年,服役8年、超过提干年龄的张楠本可以离开军营。母亲到部队看他时劝他回家结婚、创业,一向听话孝顺的儿子“叛逆”了一回,他说:“我愿意当一辈子兵!”

  奔赴索马里之前,张楠是武警临沂支队机动中队的一名上士班长。张楠牺牲后,武警山东总队将他生前所在的班命名为“张楠班”。

  去年,22岁的苗芝源成为第8任“张楠班”班长。他怀着“特战梦”参军入伍,但新训结束后并未如愿进入机动中队,而是被派往执勤哨位。

  苗芝源迷茫了,每天执勤能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吗?梦想落空该怎么办?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特种兵,受多大的苦都愿意。”学习张楠事迹时,老班长的这段话让苗芝源深受触动。张楠在新兵下队后也是先与后勤打交道,曾是锅炉工、机关食堂炊事员、军人服务社服务员,还当了5年的警犬驯养员。

  不管在哪儿,张楠都苦练本领,坚守战位。

  还是一名新兵时,张楠正常训练之余每天要完成“三个三百”“两个三千”:300个俯卧撑、300个引体向上、300个仰卧起坐,早晚各跑两个3000米。新训军事考核中,他拿到了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做训犬员时,张楠给自己和警犬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为部队带出12条出色的防暴犬、助勤犬。战友们常在训练场上看到他穿沙背心、腿绑沙袋、手拿两块砖练习5公里越野。有时警犬都累趴下了,他仍坚持完成10公里耐力跑。

  苗芝源不再感到沮丧,他决心像张楠一样,安心当兵,当个好兵。在执勤单位,他是体能尖子、训练标兵,历经层层选拔,终于来到“张楠班”。

  在“张楠班”,老兵们每天早晨整理张楠的床铺,十年来从未间断。老兵们告诉苗芝源:“楠哥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成长他都看得见。”“张楠班”的每个战士都下定决心成为能吃苦的“张楠”,成为尖刀铁拳,成为“一颗上膛的子弹,时刻准备着”。

  胡阳阳是班里的“老幺”。他和苗芝源一样,也从执勤单位被选拔来,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很多特战课目从未接触过。一开始,他害怕自己跟不上班里的训练进度。和苗芝源谈心时,他又想起了张楠班长的英勇事迹。

  张楠牺牲前3个月刚与死神擦肩而过——在索马里被一颗流弹击中,弹头距离心脏不到1厘米。所有人都劝他回国治疗,他却写下请战书:“我要继续和警卫小组全体战友生死与共,完成组织交给我的光荣使命!”术后第28天,他重新回到战位。

  胡阳阳为自己的胆怯感到羞愧,在此后的训练中他“比学赶超”,来到“张楠班”还不满一年,原本成绩不拔尖的他已达到总评“优秀”的标准。

  10年来,一茬茬官兵都被张楠的故事激励着,有人争做“好兵张楠”,也有人带出了“张楠式”好兵。

  “我们平时不刻苦训练,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谁上?”从战士成长为干部的赵团军,教新兵们如何成为敢打必胜的好兵。他说:“干部也是兵,要当张楠那样的好兵。只有把兵带好了,我才能说自己是个合格的张楠精神传人。”

  赵团军是当时警卫小组里年龄最小的战士,仍有提干的机会,因此也被张楠“特别关照”。出国前的集训选拔采取严格的“淘汰制”,赵团军在第一次手枪射击训练中全部脱靶,“竞争对手”张楠主动做他的“私人射击教练”,半个月就指导他用10发子弹打出97环的好成绩。在索马里,张楠每天监督他跑5公里和学习文化课。

  “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从枪林弹雨的索马里回到和平稳定的祖国,赵团军对张楠的这句话体会格外深刻。他对战士们要求很“严苛”,“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候上得去、拉得出、打得赢”,带新兵外出集训时,其他单位的官兵见了都说,“这一看就是赵团军带的兵”。

  接过烈士的钢枪

  张楠带着一支编号为“08569”的狙击枪来到索马里,这是总队配发的第一支某型高精狙击步枪。那时总队举行特战分队比武,张楠就是用它创造了狙击应用射击项目纪录。一年前,作为训犬员的张楠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被选拔为特战队员,许多高难度课目都要从头学起,射击还是他的短板。

  时任张楠所在中队中队长赵永飞总能看到他加班加点的身影。练臂力时,他把砖头系在枪管末端,一练就是半天;练眼力时,他成百上千次穿针引线,头眼昏花也不会停。

  赵永飞是张楠眼中的“特战尖兵,处突英雄”,被他当作崇拜的偶像,两人还有一个约定:张楠先去索马里,第二年赵永飞顶上。

  张楠牺牲那天,赵永飞正在参加第二批赴索马里使馆警卫小组选拔培训。悲痛之余,他第一时间递交了赴索马里执勤的“请战书”。他又把张楠当作榜样,在素有“恐怖之都”之称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战斗了一年零三个月,其间,赵永飞和战友12次命悬一线又化险为夷。

  “既然再也握不到楠哥的手了,那就紧紧握住他留下的枪吧!”索马里的巨响也震醒了当时张楠班上的战士刘伟伟,他还记得,张楠班长帮军事垫底的自己一点点打基础,告诉他“平时只有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追随着英雄的足迹,他成为了第三任“张楠班”班长,2017年因工作、训练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2017年入伍的万永辉如今是“张楠班”的“神枪手”。从新兵连刚来机动中队时,在一次训练中,特战排里所有的枪支一字排开,万永辉一眼相中那把高精狙。得知张楠正是用这支枪在总队比赛中夺冠破纪录后,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成为像张楠班长那样的顶尖狙击手。

  然而,要成为一名狙击手并不容易。日常的训练中,要忍受针尖刺破指尖的钻心之痛,还要在汗水浸透衣背时长时间保持纹丝不动。万永辉也曾被挫败感逼到放弃的边缘,练习“绣花针穿大米”屡屡失败,十指都被扎得鲜血淋漓。

  绝望时翻开《张楠日记》,万永辉看到这样一句话:挺住,没有越不过的高山,没有涉不过的险滩;挺住,你永远是强者!

  如同一道光刺破黑暗,万永辉重燃斗志:“张楠能行,我也能行!”45分钟穿不破一粒米的他,硬是咬牙苦练,让针尖在米粒上开出两个、3个,甚至4个孔洞,成绩也从零分冲到了满分。去年,万永辉被表彰为武警山东总队“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千千万万个儿子

  前不久,临沂市区“万屏联动”致敬英烈,多个楼宇和地标建筑的电子屏,以及商超室外大屏和街道上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张楠烈士纪念日宣传标语及海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武警部队“献身使命的忠诚卫士”,临沂夜空被张楠的名字点亮。

  张楠父母第一次在城市大屏上看到儿子。“张楠,你还好吗,大家都来看你了。”朱丽萍一边录像一边喃喃自语。

  视频正播放着张楠身穿军装郑重敬礼的一幕,路人忍不住驻足凝望烈士的脸庞。朱丽萍含泪说道:“张楠为荣誉牺牲也值得。10年了,临沂记着他,我们也怀念他。我感觉张楠一直都在。”

  每次到临沂,张楠父母都会去一趟儿子生前所在的武警临沂支队机动中队,看看张楠的战友们。当天,母亲朱丽萍换上了一套熟悉的装束,10年前八一建军节那天接儿子灵柩回国,她穿的就是这件白色外套,不同的是,这次肩上多了个蓝色背包——那是张楠的包,她背了10年,走到哪儿背到哪儿。

  背包里装的都是张楠生前送给母亲的礼物。一个银杯子,代表了“爱妈妈一辈子”;一把檀木梳,是勤俭节约的儿子花600元给她买的生日礼物;一串玉佩,承载着“保平安”的心愿,儿子在索马里买下它,没来及亲手送给妈妈。

  朱丽萍把这些遗物一件件地摆在张楠的床铺上,抚摸着儿子戴过的军帽,又拿起红彤彤的勋章,悲伤和坚强伴着泪水夺眶而出:“儿子,我会背着你的包,带上你的寄托,一直走下去。你不给妈妈丢脸,妈妈也不会给你丢脸。”

  官兵们簇拥着张楠父母,耳边是一声又一声的“爸”“妈”。

  张楠牺牲的前一天是朱丽萍女儿一周年忌日,先后失去两个孩子,张楠父母感觉“天塌了”。然而,他们的心在各行各业年轻人的来信中慢慢地活了过来。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称呼朱丽萍“英雄的妈妈”“光荣的妈妈”“亲爱的妈妈”。“许多孩子要我接受他们做我的儿女。我失掉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了千千万万个儿子。”

  10年间,张楠父母数不清自己收到了多少来自儿女们的礼物,常常“人未到礼先至”。共赴索马里的7名战友每年都去吴桥看望“楠爸”“楠妈”。小儿子赵团军也明白,当年张楠未说出口的心声是“帮我照顾好爸妈”。那份“出征归来,好好尽孝”的诺言由7个儿子替张楠完成。

  对中队官兵而言,3个“第一时间”已成为习惯:逢年过节第一时间向张楠父母问好,清明忌日第一时间向张楠父母问候,考学提干、比武夺冠第一时间向张楠父母报喜。老两口总是一脸欣慰地说:“好孩子,看到你,我就像看到了张楠。”

  “张楠!”

  “到!”

  “张楠班”每晚点名,都要第一个点到张楠班长的名字。

  “报告!我叫张楠,是楠木的‘楠’,不是困难的‘难’!”21年前,刚入军营的张楠这样介绍自己。楠木多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南方,是“木中黄金”“栋梁之材”。而在张楠牺牲后的10年里,祖国的北方多了一片挺立的“楠木林”。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晨霖 记者 张博 通讯员 杨一鸣 宋杨 黄瞻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3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