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个早晨,阳光穿过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老槐树,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女士蹲下身,帮6岁的儿子捧起粗陶碗。孩子啜了一口小米粥,含糊地问:“妈妈,八路军叔叔也喝这个吗?”
“对,就是这碗粥。”一旁的讲解员轻声接话,指向院内穿着灰色粗布长衫的“谢觉哉”——他正将一本泛黄的日记递给“进步青年”。
这温馨又充满历史感的一幕,出自情景剧《红色驿站》。木头长凳上喝粥的孩子,与1937年的进步青年共享同一种精神滋味。
情景剧《红色驿站》作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活招牌”,巧妙融合现场讲述与实景表演,生动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峥嵘岁月:开展后方抗日救亡宣传、转运苏联援华物资、营救西路军将士……剧本严格依托谢觉哉的日记,将冼星海、伍修权等人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经历过的历史瞬间浓缩在一天内,让观众在真实的革命旧址中,实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最难的是背谢老那篇抗日演讲。”该剧首位谢觉哉扮演者张忠元回忆。为贴近形象,他购买眼镜、胡须,反复揣摩人物沉稳的语调,半年内演出18场。
纪念馆信息中心主任常静介绍,该剧已衍生出青少年版、高校团课版、群众体验版等多种形态,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进入暑期,在“红星闪闪耀八办”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戴红军帽编草鞋,亲手熬煮小米粥,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
为了让历史故事走出院墙,触及更广泛的群体,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构建了多元立体的移动传播矩阵,包括流动展和红色8路公交车。流动展包括《抗战中的烽火少年》《民族脊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甘肃抗战人物展》等,并正持续“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以8路公交线打造兰州市首条“八路”红色公交专线,车厢内化身为移动展廊,通过图文展板、车载屏幕等,让乘客观看情景剧片段、聆听文物故事、参与线上互动问答。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暑假期间,我们会重点推进各类展出巡演下基层,让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广大师生等群体,更方便地接触这段历史,感受精神力量。”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查永国说。
历史的纵深赋予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厚重的使命。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省会的办事机构,它于1937年5月设立,1943年11月撤回延安,历时6年。其间,在党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加伦、伍修权等同志的领导下,这里不仅是营救西路军将士、推动统一战线、转运战略物资、输送进步青年的关键枢纽,更是连接延安与共产国际的重要“桥梁”,被周恩来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纪念馆运营的新媒体矩阵,通过“抗战图鉴”等栏目每日推送短视频——谢觉哉磨破的布鞋、伍修权苦学的俄语笔记、地下党员巧用的麻将暗号……这些鲜活的“碎片化叙事”,让尘封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拉近了年轻一代与革命岁月的距离。
不断丰富的学术研究也正赋予红色历史传承的深度。去年,纪念馆主办的“谢觉哉生平事迹学术研讨会”汇集各地学者,共同追忆这位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他睡土炕、点油灯,留唯一一双皮鞋见客穿;每日晨学俄语,在日记中自勉:“革命需要真本事。”
近期,纪念馆发布的最新成果《塔影和声》收录40余篇研究,详述甘肃抗战人物群像。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馆正精心编印《烽火映风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研究成果文集》,预计于2025年国庆节前出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还将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作,使兰州成为《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全国巡展的首站,进一步拓展历史叙事的广度和深度。
当穿校服的孩子与穿长衫的演员共饮一锅小米粥,当手机屏幕点亮泛黄日记的影像,当学术论文剖析着那段峥嵘岁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这座仅有两进院落的红色小院,正以其创新的“活化”实践,让烽火记忆穿越时空,在城市课堂中澎湃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照亮传承新路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姚倩茹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