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圆满落幕。由习近平主席亲自提议举办的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4届,它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与文明倡议的典型举措。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昭示我们,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外事活动新特征,通过多维赋能提升青年外事素养。
新时代中国青年外事活动新特征
自尊自信,从仰视世界走向平视世界。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于国家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开展的“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以下简称“CYDS2024”)显示,青年普遍认同国际交往对促进国家之间理解、稳定国际关系很重要(在0-10分的评价中为8.58分),认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更多机遇(8.32分),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全球视野与国家自信并重的大国青年风采,广大青年日益以自尊自信、平等主动的姿态进行国际交往。
空间转换,从走出去到往来并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特别是签证政策的优化,外国人来华数量大幅增加,越来越多外国青年通过来华旅游、学习和工作,亲身体验真实的中国。目前,有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共有196个国家的约49.2万名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中国也继续保持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8国留学生第一来源地。青年正通过多层次出境交流,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使得这一群体的国际交往更加立体和深入。
路径转变,从传统线下为主到数字交互凸显。短视频平台、直播和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介迅速兴起,年初,在小红书“中美大对账”活动中,平台迅速推出即时翻译功能,让各国青年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大规模、深度对话。“甲亢哥”的系列视频累计播放量更是超过10亿次,其效果远超传统传播方式。我国已实现“乡乡通5G”,即使在偏远乡村,外国友人也能通过网络直播分享所见所闻,本土青年能够与之积极有效互动,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角色转型,从文化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黑神话: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等近年在国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中国青年在全球绿色发展中的积极表现也备受瞩目,“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正是今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三大主题论坛之一。这些实践和成就成为与世界交流的新名片,中国青年正在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
新时代中国青年外事素养的多维赋能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要新时代青年不断提升外事素养和国际交往能力。
强化价值赋能,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国际竞争力。家国情怀越热烈,本土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根基也越强大。但是,只有约一成的“CYDS2024”调查受访青年意识到国际交往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加强“家国情怀与国际职业发展”主题教育,可以依托共建“一带一路”等机制,开发跨境实习和实践项目,建立国际职业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帮助青年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国际交往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深化数字赋能,打造青年国际交往新模式。“CYDS2024”调查显示,我国青年能够运用数字设备或网络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够利用数字设备发布内容的自评,分别达8.79分和8.11分,展现出较强的数字素养。然而,青年国际交往的线上数字交往仍多停留在自发式浅层互动,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组织和平台。借助和深化数字技术推动青年国际交往模式创新,我们需要动员和鼓励高校、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建数字国际志愿服务等线上项目,扩大青年参与范围,并支持青年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媒体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推动绿色赋能,以共同语言深化青年国际交往纽带。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国际交往的共同语言,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青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关领域的优势,支持中外青年联合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项目,打造“一带一路”绿色青年行动品牌。要积极培养青年环保领袖,提升中国青年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构建分层培养体系,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国际交往需求。建立完善分层次、全覆盖的青年国际交往能力培养体系,基础阶段应重点培养青年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树立尊重、开放的交往心态;提升阶段应在高校外语课程中增加跨文化沟通、国际规则运用等实用性内容,开展模拟联合国、国际谈判模拟等实践活动,提高青年国际规则运用能力;高阶拓展阶段应依托国际组织、跨国企业设立高水平实习基地,为优秀青年提供参与国际事务的实践机会,提升其全球治理能力。还可考虑建立标准化、可量化的国际交往能力评估认证体系,激励青年外事人才不断成长。
(作者李倢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邓希泉系该中心研究员。本文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规划重大课题“2024年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李倢 邓希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