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出发,沿着盘旋的山路向大青山腹地挺进,一路上,山沟间满目翠绿、生意盎然,马铃薯、黄芪、葵花等作物生长茂盛。80多年前,这里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大青山抗日斗争史》用“战胜极端困难”来概括这一带的斗争形势。
近日,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览馆,26岁的讲解员苗甜甜正为游客讲解。“大青山地形十分险要,党中央指示建立一支骑兵游击队,面对重重困难,我们的部队提出一边打仗一边建,一边行军一边练。”苗甜甜指着马具等实物说,“当地群众自愿把马匹、鞍具送来,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抗战。”
1938年,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抽调骑兵等多方力量组成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后,在现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默特左旗以及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固阳县一带山区活动,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约4年时间,2000多名游击队员开展大小战斗500余次,伤毙日伪军2900余人。
在1600多平方米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览馆,这段历史依旧清晰可感。210幅历史照片、100多件革命文物、几十个文献视频,多角度展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开辟、发展、坚持斗争和最后胜利的各个阶段;还模拟了当年作战指挥室、马厩及重要实景,再现了八路军和大青山根据地人民共同抗日的景象。
参观群众的赞赏与认可、文史研究专家的探讨、革命先烈后代的分享……苗甜甜在讲解工作中收获着成就与感动,她通过书籍、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讲解内容。每到夏季,苗甜甜都格外忙碌,她奔波在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展览馆、司令部旧址等地,最多一天连续讲解了11场。
近年来,随着武川县陆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大青山北坡生态治理等工程,一条全长110公里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绿化带在大青山北坡徐徐铺开。武川县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吸引着周边游客纷至沓来。
距离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览馆200米外,有一处农家乐“明秀园农家院”,客房保留了当年的土炕,墙上挂着游击队的老照片,院子里种植了海棠果、李子、西蓝花等有机水果、蔬菜。2016年,村民华明旺夫妇开办了这家农家乐。“高峰时一天就能接待300多名游客,每年能收入10多万元。”华明旺说,“我们这里有好山、好水,还有好味道,更有好的红色教育,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故事。”2024年,武川县接待游客80.6万人次,游客总消费1.3亿元。
武川县还依托“两麦一薯一羊”,即燕麦、藜麦、土豆、肉羊等农牧业,构筑起高原特色农牧业基石,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1%。
当年救治八路军伤员的野生黄芪,如今在武川县已实现规模化种植,面积约3万亩。通过推广滴灌技术与精细化管理,黄芪亩产量从过去的100公斤跃升至750公斤,年产值达1亿元。同时,当地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深加工成黄芪切片等高附加值产品。
如今,崎岖难走的山路修建成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土坯房变成宽敞明亮的房屋,充饥的土豆变成规模化种植的马铃薯,野生药材变成村民致富的黄芪产业。80多年前,当地各族儿女众志成城、守卫家园,当下他们鼓足干劲、建设家乡,用热血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动人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