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上海实习时,我几乎每天下班都会打卡不同的烘焙店。烘焙店里小麦与黄油交融的香气、各种口味和形状的面包都深深治愈着我。有段时间我迷上了贝果,专门在地图上标记卖贝果的烘焙店,一家一家地品尝。我和父母开玩笑,万一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开一家烘焙店或者当一个面包师。

  7月底实习结束,我返回江苏常州的家。那段时间没有什么安排,父母提议,既然有空,不如去学做你喜欢的面包吧。正好我也想利用暑假学一些感兴趣的事,于是,我在家附近的烘焙坊报了为期7天的烘焙培训班。

  烘焙坊里只有我一个学徒。每天上课前,老师会在白板上写好当天要学习的面包和配方。第一节课学的是日式甜面团。它是吐司、菠萝包、红豆包等经典面包的基础面团。

  配面团、揉面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学了两三天才渐渐熟练。面粉、酵母、牛奶、黄油等原料都要精确计算克重、配比。把原料倒入厨师机搅拌,直至面团完全离缸,变得光滑不粘手。取一小块面团轻轻撑开,若能拉出透光的手套膜就说明揉面完成。若无法成膜,则需要继续搅拌,并视情况适量添加面粉或水来调整面团状态。

  揉好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静静地醒发半小时。看着它慢慢膨胀,像个小胖墩在打盹儿,特别可爱。之后,将面团分成小块,整齐地放进醒发箱,让它们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慢慢舒展。当面团膨胀到最佳状态时,送入预热好的烤箱,调好温度。透过烤箱上小小的窗看着面团慢慢鼓起来,表面变成焦黄色,治愈而诱人。

  等待的过程并不难熬。这家烘焙坊既是教室也是店铺。我会帮着老板整理、上架面包,或者按配方调配不同种类的面团。面包出炉的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掰下一块尝尝,有时还会烫到手。

  后面的课程里,我学习了吐司、贝果、碱水面包的做法。看着面粉慢慢揉成面团,再经过整形、发酵、烘烤等步骤,最终变成可口的面包,虽然步骤繁琐,却能让我的心静下来,完全沉浸其中。

  老师一步步带着我做,虽然偶尔会做出造型不太完美的面包,但味道都还不错,没出现难以下咽的“黑暗料理”。在吐司课上,我做了原味、肉松、黑芝麻、咸蛋黄几种口味。特意把成品带给朋友们品尝,没想到收获一致好评。

  烘焙课从早上八九点开始,到下午三四点结束,只需要小批量制作几个面包练习。但店里的师傅们清晨5点半就要开始大批量制作,为开店备足各类面包。以前只是单纯喜欢吃面包,现在自己动手做了才知道,每一个面包背后都需要复杂的工序和耐心的等待。

  有时我会想象自己是一个小面团,在搅拌、揉搓、折叠中逐渐成形,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温度的淬炼,最终成为理想中的模样——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小面包。整个过程只能慢慢来,匆忙制作的面包不会柔软蓬松,就像急于求成的人生,越是执着于结果,越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更会错失过程中的美好。

  酵母是面包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它让面团慢慢发酵、膨胀,变得松软而有韧性。我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酵母”,那些悄悄让生活发酵、膨胀,变得更加丰盈的东西。无论是尝试一项新技能,和朋友聚会,出门旅游,还是吃到美味的食物,这些平凡的点滴,都是让幸福发酵的时刻,也是支撑我们面对生活挑战的温柔力量。

  课程结束后,我没有继续自己做面包,毕竟需要专业的工具和大量的时间,而大学的学业压力和出租屋狭小的空间不足以支持这样的投入。

  我还是更喜欢逛烘焙店,品尝自己喜欢的面包。每当闻到面包的香气,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做面包的经历,也慢慢懂得珍惜生活中的“酵母”,让人生慢慢地舒展、丰盈。

何锦奕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