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战攻坚的“网信先锋”
——记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马艳茹 徐弘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6日 01版)


没人见过“天网”的模样,但它无处不在:当边防战士穿行于密林深处,它在战士们肩头的卫星电话里;当守礁官兵伫立在南沙礁盘,通信设备里的口令通过“天网”瞬间传至千里之外……
这张守护国家安全的信息网络,是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大半生的心血。深耕卫星通信领域30余载,何元智瞄准网信科技前沿、紧贴备战打仗急需,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并研制建成我国新一代某型通信系统,推动我军网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由弱到强发展的亲历者,何元智深知自主创新的重要性。30多年前何元智初入军校时,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间存在巨大的技术代差。当时,我国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依靠引进和吸收集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防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何元智深受触动,她意识到“核心技术买不来、依赖引进靠不住”。从那时起,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打破封锁、自立自强的赶超之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一条漫长的求索之路。作为国之重器的卫星系统,其建设之难、风险之高、投入之巨,远超常人想象。每一颗升空的通信卫星都是“楔”在浩瀚苍穹中的一颗“铆钉”,要实现坚守岗位独立运转,对其中每一个元器件、每一行代码来说都是严苛考验。
何元智从不畏难。博士毕业入职不久,她主动请缨担纲某系统预研项目,带领团队开始了科研创新之路。在她的项目中,系统架构必须追求整体最优,技术路线务必坚持原创突破,质量标准要实施严格管控,关键环节要制定多重预案。
如今回想起来,她已经记不清当时做了多少次技术模型推演和系统测试验证,有时连睡梦中都在构思技术方案。只要想到一丝灵感,何元智深夜也会从床上爬起来,匆忙拿起笔勾勒图纸。
10多年来,何元智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数技术壁垒。他们将上千个“信息孤岛”串联起来,最终搭建出一张“联通天地”的神经网络。
何元智知道,要研发出最好的系统,军队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实战化,真正了解战场需求。这些年,她紧盯练兵备战实际所需,带领团队上高原、下海岛、赴戈壁、走边防,以验证极端环境下的装备性能。
“离基层越近,我们越能了解官兵所需;离战场越近,我们越能知道怎么才能打赢。”何元智说。
有一次,为满足部队急需,何元智受领了某型系统研制任务。寒冬,她带队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哨所,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实地试验时,她每走一步都会陷入积雪中,举步维艰。可抬眼望去,她看到边防战士们就是这样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战士们负重已经够多了,决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回到实验室后,何元智立刻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很快研制出一种轻巧可靠的手持终端。从此,无论是雪山之巅还是海岛礁盘,官兵们只需轻按按钮,就能实现信息“千里一键直达”。
“把便捷送到一线,把复杂留给自己”,是何元智团队的工作信念。何元智说,每当看到战士脸上的笑容,她就觉得所有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
受到此次任务启发,为适应信息支援部队转型的发展需求,不久后,何元智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通信装备的“瘦身革命”。
这一次,他们通过系统化整合与智能化升级,将多款传统通信装备进行一体化改造,实现了体积和重量“双下降”、性能与效能“双提升”。何元智介绍,这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装备,有望改变一线官兵的通信保障模式,让作战单元装备更加简单高效。
近年来,随着部队新质作战力量不断增强,何元智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质作战领域。她带领团队紧盯新域新质作战需求,是在前沿领域重点引进专业人才,打造出一支拥有跨领域人才矩阵、敢打必胜的科研攻坚力量。
“为战而研、向战攻坚”是这支创新团队的信念与目标,他们围绕新质战斗力生成与转化开展集智攻关。为解决某项重要通信问题,作为带头人的何元智还提出一套全新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该方案技术创新性强、性能要求高,实现难度大。在联试期间,何元智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数月,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团队成员常常凌晨还在讨论技术方案。就这样,他们接连攻克上百个技术难题,项目成功那天,大家用一碗面条表达了喜悦。
为了深度融入某项重大任务,何元智主动带领团队成员,与任务部队官兵一起同吃同住、并肩作战。他们晒黑了、累瘦了,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官兵广泛认可。团队成员感慨,这就是“把论文写在战场上”的价值所在。
这种“研战一体”的工作模式,加速了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也锤炼出一支懂作战、为打赢的科研铁军。如今在何元智的团队中,多人成为型号总师,还有30余人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他们完成了3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荣誉并非何元智努力的终点。在网络信息体系跨越发展的新时代,这位“以笔为剑”的研究员要打造出一张高可靠的信息“天网”,“为强军胜战提供有力支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马艳茹 徐弘源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6日 01版
没人见过“天网”的模样,但它无处不在:当边防战士穿行于密林深处,它在战士们肩头的卫星电话里;当守礁官兵伫立在南沙礁盘,通信设备里的口令通过“天网”瞬间传至千里之外……
这张守护国家安全的信息网络,是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大半生的心血。深耕卫星通信领域30余载,何元智瞄准网信科技前沿、紧贴备战打仗急需,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并研制建成我国新一代某型通信系统,推动我军网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为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由弱到强发展的亲历者,何元智深知自主创新的重要性。30多年前何元智初入军校时,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间存在巨大的技术代差。当时,我国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依靠引进和吸收集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防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何元智深受触动,她意识到“核心技术买不来、依赖引进靠不住”。从那时起,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打破封锁、自立自强的赶超之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一条漫长的求索之路。作为国之重器的卫星系统,其建设之难、风险之高、投入之巨,远超常人想象。每一颗升空的通信卫星都是“楔”在浩瀚苍穹中的一颗“铆钉”,要实现坚守岗位独立运转,对其中每一个元器件、每一行代码来说都是严苛考验。
何元智从不畏难。博士毕业入职不久,她主动请缨担纲某系统预研项目,带领团队开始了科研创新之路。在她的项目中,系统架构必须追求整体最优,技术路线务必坚持原创突破,质量标准要实施严格管控,关键环节要制定多重预案。
如今回想起来,她已经记不清当时做了多少次技术模型推演和系统测试验证,有时连睡梦中都在构思技术方案。只要想到一丝灵感,何元智深夜也会从床上爬起来,匆忙拿起笔勾勒图纸。
10多年来,何元智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数技术壁垒。他们将上千个“信息孤岛”串联起来,最终搭建出一张“联通天地”的神经网络。
何元智知道,要研发出最好的系统,军队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实战化,真正了解战场需求。这些年,她紧盯练兵备战实际所需,带领团队上高原、下海岛、赴戈壁、走边防,以验证极端环境下的装备性能。
“离基层越近,我们越能了解官兵所需;离战场越近,我们越能知道怎么才能打赢。”何元智说。
有一次,为满足部队急需,何元智受领了某型系统研制任务。寒冬,她带队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哨所,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实地试验时,她每走一步都会陷入积雪中,举步维艰。可抬眼望去,她看到边防战士们就是这样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战士们负重已经够多了,决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回到实验室后,何元智立刻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很快研制出一种轻巧可靠的手持终端。从此,无论是雪山之巅还是海岛礁盘,官兵们只需轻按按钮,就能实现信息“千里一键直达”。
“把便捷送到一线,把复杂留给自己”,是何元智团队的工作信念。何元智说,每当看到战士脸上的笑容,她就觉得所有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
受到此次任务启发,为适应信息支援部队转型的发展需求,不久后,何元智带领团队展开了一场通信装备的“瘦身革命”。
这一次,他们通过系统化整合与智能化升级,将多款传统通信装备进行一体化改造,实现了体积和重量“双下降”、性能与效能“双提升”。何元智介绍,这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装备,有望改变一线官兵的通信保障模式,让作战单元装备更加简单高效。
近年来,随着部队新质作战力量不断增强,何元智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质作战领域。她带领团队紧盯新域新质作战需求,是在前沿领域重点引进专业人才,打造出一支拥有跨领域人才矩阵、敢打必胜的科研攻坚力量。
“为战而研、向战攻坚”是这支创新团队的信念与目标,他们围绕新质战斗力生成与转化开展集智攻关。为解决某项重要通信问题,作为带头人的何元智还提出一套全新的一体化设计方案。
该方案技术创新性强、性能要求高,实现难度大。在联试期间,何元智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数月,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团队成员常常凌晨还在讨论技术方案。就这样,他们接连攻克上百个技术难题,项目成功那天,大家用一碗面条表达了喜悦。
为了深度融入某项重大任务,何元智主动带领团队成员,与任务部队官兵一起同吃同住、并肩作战。他们晒黑了、累瘦了,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官兵广泛认可。团队成员感慨,这就是“把论文写在战场上”的价值所在。
这种“研战一体”的工作模式,加速了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也锤炼出一支懂作战、为打赢的科研铁军。如今在何元智的团队中,多人成为型号总师,还有30余人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他们完成了3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荣誉并非何元智努力的终点。在网络信息体系跨越发展的新时代,这位“以笔为剑”的研究员要打造出一张高可靠的信息“天网”,“为强军胜战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