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学
青春中国(报告文学节选)
曾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4日 06版)


2003年,谈海玉放弃留在青海西宁工作的机会,作为一名女医护工作者参加第一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此与那曲结下深深情缘。
2019年的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我在青海西宁见到了在老家休年假的谈海玉。像是邻家的大姐姐,她的和善仿佛阳光一般驱散了屋外的严寒。我与谈海玉的采访缓缓进行着,她的故事也在我的脑海里一点点定格。
谈海玉出生于青海西宁,在她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父亲因为车祸意外去世,维持家庭生计的重任突然落在了身为下岗工人的母亲肩上。日子一年一年地熬,也一年比一年更好。2003年,即将从青海医学院毕业的谈海玉面临着人生抉择。
这样的大事,母亲难以给出意见。家里的两个哥哥,大哥在部队工作多年后转业到甘肃当警察,二哥在浙江海盐当美术老师。他们态度一致:自己看着办。
即将走出高校大门的谈海玉,脑子里都是蒙的。
同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组织的第一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全国启动,谈海玉看到通知,懵懵懂懂便报了名。
她的想法很简单。去哪里,做什么,她自己拿不定主意。而眼前的“西部计划”,是现成的。
“第一批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当志愿者一两年,最多3年就回来了。”她没有跟家里人商量便自己作了决定。
懵懵懂懂的谈海玉,甚至忘了之前参加过青海省的公务员考试。
志愿者名单下来后,谈海玉名列其中。她高高兴兴地收拾好行李,跟着大家一起出发了。
妈妈赶来送她,怔怔地望着她,几次想开口,却怎么也讲不出话来。谈海玉拉着妈妈的手,低着头,小声地说:“两年以后我就回来了,这次……这次就是出去感受一下。就两年,两年后我就回来。”
一句话讲得断断续续、反反复复。面对日渐老去的母亲,谈海玉心中满是内疚。因为两个哥哥比她还先离家,她这一去,家里便只剩母亲一个人了。
到拉萨的那一天,谈海玉双手搂着行李,大口喘着气。电话响了,接起来一听,才知道自己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笔试。谈海玉这才记起,自己当时报了门源县的计生干事。她也关注过,只记得报考竞争激烈,1000多人抢3个名额。她心想,大约300比1,肯定考不上,这事也就淡忘了。
在电话里,对方通知谈海玉去面试。
谈海玉抱着行李,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方也急了,“喂喂喂”地叫着,谈海玉头脑一热,脱口而出:我现在已经到西藏了,面试不去了。
后来,谈海玉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公务员的成绩比志愿者的名单早些出来,或许自己就会是另外一种人生了。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没有如果的。
进藏之后,最开始先到拉萨集中参加志愿者培训,谈海玉感觉拉萨还挺好的,然而到了那曲,艰苦的生活让初来乍到的她很难适应。由于海拔高,那曲几乎没有夏天,每年最高温度只有18-19摄氏度,当时那曲还没拉电网,也没有自来水,条件可想而知。
没有通电,那医院动手术怎么办?
谈海玉说,当时医院依靠柴油发电机发电,但经常停电。她在急诊科的时候,有次碰到一名外伤患者需要缝合手术,刚开始有电,清创完之后就停电了,因为做手术不可能停下来,所以让家属打着手电照着做完了手术。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区是没电的,后来才接通了国家电网。自来水也是2017年才通,之前都是用桶打井水,谈海玉打了10年的井水。
“条件这么差,当时有没有想着回青海去?”我问她。“最开始的时候也动摇过,就想着早点结束支医回西宁去。”这是谈海玉初到那曲时的真实想法。可是在那曲当医生的时间越长,谈海玉就越离不开了:“这里的人特别好是我留下来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是像我们去青海,医学院毕业的优秀人才特别多,青海肯定不缺我这一个医生,但西藏肯定很需要我。学医的,在那曲更有用武之地。”医者仁心,“被需要”是谈海玉留下来的最大的动力。
2008年6月,谈海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曲待了5年,她说那曲话,办那曲事,做那曲人,用责任与担当赢得了藏北干部群众的口碑。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她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名单在网上公布后,谈海玉都觉得恍惚,她后来才知道,全西藏从将近2000多名候选人中选出了11名基层代表。
曾散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4日 06版
2003年,谈海玉放弃留在青海西宁工作的机会,作为一名女医护工作者参加第一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此与那曲结下深深情缘。
2019年的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我在青海西宁见到了在老家休年假的谈海玉。像是邻家的大姐姐,她的和善仿佛阳光一般驱散了屋外的严寒。我与谈海玉的采访缓缓进行着,她的故事也在我的脑海里一点点定格。
谈海玉出生于青海西宁,在她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父亲因为车祸意外去世,维持家庭生计的重任突然落在了身为下岗工人的母亲肩上。日子一年一年地熬,也一年比一年更好。2003年,即将从青海医学院毕业的谈海玉面临着人生抉择。
这样的大事,母亲难以给出意见。家里的两个哥哥,大哥在部队工作多年后转业到甘肃当警察,二哥在浙江海盐当美术老师。他们态度一致:自己看着办。
即将走出高校大门的谈海玉,脑子里都是蒙的。
同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组织的第一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全国启动,谈海玉看到通知,懵懵懂懂便报了名。
她的想法很简单。去哪里,做什么,她自己拿不定主意。而眼前的“西部计划”,是现成的。
“第一批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当志愿者一两年,最多3年就回来了。”她没有跟家里人商量便自己作了决定。
懵懵懂懂的谈海玉,甚至忘了之前参加过青海省的公务员考试。
志愿者名单下来后,谈海玉名列其中。她高高兴兴地收拾好行李,跟着大家一起出发了。
妈妈赶来送她,怔怔地望着她,几次想开口,却怎么也讲不出话来。谈海玉拉着妈妈的手,低着头,小声地说:“两年以后我就回来了,这次……这次就是出去感受一下。就两年,两年后我就回来。”
一句话讲得断断续续、反反复复。面对日渐老去的母亲,谈海玉心中满是内疚。因为两个哥哥比她还先离家,她这一去,家里便只剩母亲一个人了。
到拉萨的那一天,谈海玉双手搂着行李,大口喘着气。电话响了,接起来一听,才知道自己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笔试。谈海玉这才记起,自己当时报了门源县的计生干事。她也关注过,只记得报考竞争激烈,1000多人抢3个名额。她心想,大约300比1,肯定考不上,这事也就淡忘了。
在电话里,对方通知谈海玉去面试。
谈海玉抱着行李,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对方也急了,“喂喂喂”地叫着,谈海玉头脑一热,脱口而出:我现在已经到西藏了,面试不去了。
后来,谈海玉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公务员的成绩比志愿者的名单早些出来,或许自己就会是另外一种人生了。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没有如果的。
进藏之后,最开始先到拉萨集中参加志愿者培训,谈海玉感觉拉萨还挺好的,然而到了那曲,艰苦的生活让初来乍到的她很难适应。由于海拔高,那曲几乎没有夏天,每年最高温度只有18-19摄氏度,当时那曲还没拉电网,也没有自来水,条件可想而知。
没有通电,那医院动手术怎么办?
谈海玉说,当时医院依靠柴油发电机发电,但经常停电。她在急诊科的时候,有次碰到一名外伤患者需要缝合手术,刚开始有电,清创完之后就停电了,因为做手术不可能停下来,所以让家属打着手电照着做完了手术。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区是没电的,后来才接通了国家电网。自来水也是2017年才通,之前都是用桶打井水,谈海玉打了10年的井水。
“条件这么差,当时有没有想着回青海去?”我问她。“最开始的时候也动摇过,就想着早点结束支医回西宁去。”这是谈海玉初到那曲时的真实想法。可是在那曲当医生的时间越长,谈海玉就越离不开了:“这里的人特别好是我留下来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是像我们去青海,医学院毕业的优秀人才特别多,青海肯定不缺我这一个医生,但西藏肯定很需要我。学医的,在那曲更有用武之地。”医者仁心,“被需要”是谈海玉留下来的最大的动力。
2008年6月,谈海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曲待了5年,她说那曲话,办那曲事,做那曲人,用责任与担当赢得了藏北干部群众的口碑。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她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名单在网上公布后,谈海玉都觉得恍惚,她后来才知道,全西藏从将近2000多名候选人中选出了11名基层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