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警黑龙江总队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与清华大学师生代表联合开展“青春界碑·国土边防”主题实践活动。“橄榄绿”与“清华紫”携手重走抗联路,沿着先辈足迹共同重温峥嵘岁月。
“前面就是‘老钱柜’密营遗址了,路不好走,大家跟上。”活动中,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担任向导的武警黑龙江总队伊春支队二级上士郭军,他的太爷爷就曾是东北抗联战士中的一员。
伊春林区是东北抗联的重要根据地,抗联第三军、第六军等部都曾在汤旺河两岸开辟多处后方根据地密营,建立起军政干部学校、病院、修械所、仓库、被服厂等。他们活跃在小兴安岭纵深地带,在密林深处打击侵略者。
郭军带领战友们和清华学子一起钻进茂密的落叶松林,清华大学学生何英杰对当年抗联战士在此战斗的故事感到好奇。郭军告诉他,在这片土地上,抗联战士曾与敌人展开大小百余次战斗。“像奇袭‘老钱柜’、攻克佛山、攻打乌拉嘎金矿等战斗,都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郭军介绍。
队伍继续向山区深处走去,一座由松木搭建的亭子出现在前方,这是当年备战奇袭“老钱柜”的地方。1936年年初,东北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将军率领小分队穿林海、蹚冰河,饿了就啃玉米,渴了就抓一把雪。他们连续行军3天,最终停驻于此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攻打“老钱柜”的作战部署。
“难以想象,在这样与世隔绝、物资匮乏的密林里,他们是如何建立起这些‘后方’的。”一名清华大学学生感慨说。他们围拢过去,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拂开地面的落叶,触摸冰冷粗糙的石块和泥土,想象着当年战士们在此休整的景象。
活动现场,郭军为大家放起一首李兆麟将军所作的《露营之歌》。“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雄壮的歌声与河谷中奔流的水声交织在一起,讲述着先辈们的英雄情怀。
午饭时间,炊事班班长下士张帅利用野战炊事锅,为官兵和学生们准备了一顿特殊的午餐——抗联战士的“标配”。锅中飘来陌生的味道,大家纷纷上前围观,只见蒸汽散去,沸水中只有一些洗得发白的草根,连同细碎的玉米碴子不断翻滚。而锅边摆着的,是刚从林子里采来的几种野菜。
张帅拿起一根草根,放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向大家介绍着:“这叫‘老山芹根’,当年抗联战士们在雪地里找不到吃的,就用刺刀刨开冻土挖这个。夏天还好,冬天这草根就冻硬了,得在嘴里含化了才嚼得动。”
官兵和同学们拿起碗筷,学着张帅的样子吃起这顿特殊的行军饭。然而与日常吃饭相比,这顿饭更像是“喝汤”,因为每个人碗中的食物都不多。有同学不禁感叹,“当年抗联战士们啃下的哪里是草根树皮,分明是比钢铁还硬的信念。”
“1939年冬天,抗联战士在密营里断了粮,整整7天,全靠这些野菜和树皮支撑着。”张帅一边吃,一边为大家讲述当年的故事。
“现在咱们吃这一顿都觉得难捱,可他们当年是天天如此啊!”清华大学学生徐博文说,“以前我们总提到‘艰苦卓绝’这个词,但不知道到底有多‘绝’。今天我才体会到,这4个字背后,有多少抗联战士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午饭过后,官兵和同学们又齐声朗读了抗联歌谣。当读到“桦树皮当纸,炭条当笔,写封家信给娘知。儿在前方打鬼子,莫念儿,莫泪滴,等儿凯旋回家去”一段时,在场所有人不禁为之动容。
活动的终点是伊春北山公园内的抗联遗址纪念碑。正午时分,镌刻着牺牲英烈姓名的石碑巍然矗立。纪念碑周围群山环绕、松涛阵阵,官兵和同学们脱帽肃立,向长眠于此的英雄致以最深沉的哀悼。
“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走抗联路,品尝忆苦饭,不是为了体验苦难,而是为了找寻支撑他们在绝境中战斗到底的力量源泉——那就是永不磨灭的抗联精神!”默哀结束,武警伊春支队侯庆涛说。随后,武警官兵和清华学子围坐在一起,彼此分享活动感受。
“今天我们行进在小兴安岭的密林里,听着抗联的故事,追寻先辈的足迹,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从未谋面,却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抗联前辈。”上等兵伊尔潘·亚尔买买的发言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活动接近尾声,侯庆涛为此次交流作简短总结,他呼吁说,“请牢记我们今天重走抗联路的目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一天过去,暮色渐浓。返程时,汤旺河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当年抗联战士走过的路。队伍中,王焜小心翼翼背好背包,那里面装着他从山林中拾取的松针,和一捧纪念碑前的黑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刘成明 陈亮亮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