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这场写入《八路军军歌》的亮剑之战,就发生在晋北的山西大同灵丘。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共毙敌1000余人,取得出师抗日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灵丘县城出发,车行半个小时后,抵达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昔日泥泞的羊肠小道,如今变为平整宽阔的柏油路,农村公路纵横延伸,勾连互通,为山乡带来巨变。曾经作战的黄土沟,如今已是满目青翠。

  “老爷庙激战,140余人的686团3营9连只剩下十来个人……”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青年讲解员马彩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段解说词她说了很多遍,但每次说起,那战场的惨烈一幕总会在脑海浮现,“现在年轻游客越来越多,他们总会到纪念馆来,重温那段撼人心魄的大战”。

  灵丘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角,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98公里的县在外界看来“平平无奇”,甚至曾因矿产无序开发变得“灰头土脸”,1991年曾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灵丘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九分山水一分田”的土地上蹚出一条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并且一走就是12年,路越走越宽。同时,该县抢抓数字经济风口,发展绿色算力,以230多处红、古、绿三色旅游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

  如今的革命老区灵丘,绿色产业方兴未艾,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红色精神生生不息。它正在从“燕云扼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山西与京津冀联通发展的重要门户之一。

  盛夏的灵丘,山清水秀。颇具规模的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如一组巨型算力模块嵌入这片山地。

  “数据中心对能耗要求极高,灵丘冷凉资源丰富,气温恰似‘天然空调’,可有效保证设备使用。”该基地运维经理宋善仁表示,该基地开创性地采用了“液侧冷板液冷和风侧磁悬浮相变”的冷却组合系统,可大幅降低能耗,年折合节约标准煤4850吨,同时实现节水88万吨,相当于233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使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显著提升。

  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大潮中,全国知名的数据企业京东、秦云等相继落户灵丘县。《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发布数据显示,大同市的AI算力在全国295个城市中名列第三。其中,灵丘大数据上架服务器34.2万台,占大同全市近二分之一。同时,灵丘县全国首个零碳消纳、大规模AI算力超级能源园区,秦云基础·灵丘超级能源综合体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

  绿色算力,正在成为这片红色土地培育新动能的着力点。

  离开基地,继续南行,穿过蜿蜒山路,便能抵达美丽的红石塄乡车河村。那里一座座石墙青瓦的家庭民宿,错落排布于青山绿水间。很难想象,这儿曾是荒山秃岭的贫困村。

  在老村支书王春的记忆中,曾经的车河,山好、水好、空气好,苦于藏在深山,交通不便,一直没有找到发展路子,“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

  2013年起,灵丘县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邀请全国农业农村专家把脉问诊,谋划走可持续发展路,发展有机农业。

  车河有机社区是第一个试点项目,项目启动后,村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人人入社,全员持股。昔日的穷山沟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晋北地区远近闻名的“金窝窝”。

  经过多年的有机农业实践,车河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2024年的1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300元增至2.58万元。村民享受集体经济红利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旅游服务、公司盈余分红等渠道实现增收。

  村里还建起民俗博物馆、小动物园、窑洞餐吧等多个特色旅游项目。近年来,每逢“五一”“十一”假期,都有上万名游客前来品尝“有机餐”。

  如今在灵丘,像车河村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已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近3万亩,有机产品认证累计133个,有机农业总产值达5.7亿元。乡村采摘游、农业观光游、红色革命游等多元旅游业态正在融合发展。

  家乡面貌的改善,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他们在唐河峡谷沿岸,带头做起漂流、餐饮,建起一批独具生态特色的品牌民宿。

  十余年的实践,老区灵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连续11年举办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吸引了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800名有机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灵丘。

  据了解,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暨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将于8月开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