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春力量助推民营经济拓新向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实习生 王姝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9日 01版)
智能化的工厂车间里,智能机器人昼夜不停生产出高品质的太阳能集热器;翻涌麦浪间,年轻的育种人手捧刚刚培育出的优质麦种满眼欣慰;彻夜通明的实验室里,青年工程师为攻克由外国垄断的关键技术连续奋战……
齐鲁大地,青年人才一次次发起技术突围,打破行业壁垒,让曾经难以企及的“卡脖子”技术变得触手可及。他们以智慧、创新与担当,深耕民营经济沃土,助推产业变革,刷新着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以“智”赋能,C位青年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从“让天下没有难印的东西”到“让中小微企业用包装讲故事”,在山东济南,一群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人正以AI大模型引领印刷业革新。
引入大语言模型,推出智能推荐型客服机器人,将海量订单数据和日均近百万的会话消息转化为生产力引擎——世纪开元智印互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分析研发部经理李龙,见证了公司数据智能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哪怕是一名普通的奶茶店老板,也能通过我们的智能设计平台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物料产品。”李龙自豪地说,“我们甚至还能借助AI帮他生成符合行业市场趋势的营销方案,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营销总监牛猛带领百余人团队扎进全国奶茶店、烘焙坊。他们通过强化小批量定制和场景化销售能力,为200万中小商家提供场景化品牌包装升级解决方案,年供应定制纸杯超20亿只、包装袋超两亿只,突破了行业小批量定制营销瓶颈,用数据驱动重构传统包装业生态。
从街边冲印店做起,10余年来,这家民营企业如今已跃升为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印刷企业。累计服务客户6000万,日均成交设计订单超6万单,年交付订单量突破2000万——数字背后,是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的创意和活力,以及用数据重构“智”造范式的努力。
“我们正在以青年互联网人的身份重新定义印刷这个比较古老的行业。年轻人的想法快速落地,创新迅速转化为价值。”牛猛干劲满满。
同样以智慧赋能,山东友泰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智化变革更具工业底色。
青年工程师毛智达和团队成员扎根在生产一线,直面设备管理风险,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测试,搭建起精准还原现场情况的数字孪生平台。他们成功将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提高至95%以上。“技术创新的价值就在于让复杂变简单,让危险变安全。”毛智达说。
2020年入职的张凯迪,当时是车间最年轻的00后党员。在“尾气深度处理洗涤塔工艺革新”项目中,张凯迪所在车间组建了成员平均年龄27岁的青年攻坚小组。面对“新鲜水pH值与二氧化硫尾气中和矛盾”这个难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人跑车间采集设备数据,有人记录pH值波动,张凯迪将书本上的“问题拆解法”用在了工艺分析上。
青年攻坚小组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pH值稳定在5.8,有效减少了管线设备腐蚀,减少了新鲜水消耗,实现每小时节约水4立方米,全年可实现节水3.2万立方米。
青年工程师的智慧和责任感,凝聚成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
以“绿”筑基,青年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这里没有刺眼的灯光、嘈杂的人声,只有机械臂有条不紊地精准舞动,AGV小车穿梭其间,精准投递物料与产品。在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诺瑞特”)的“黑灯工厂”里,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绿色发展之路,青年从不会缺席。“我们公司研发岗位和工艺岗位的青年人才占比均超过80%。”该公司技术负责人李培伦介绍,“正是青年技术人才的不断创新,助推了企业的战略升级。”
在24年的发展历程中,力诺瑞特实现了从单一太阳能产品向太阳能、空气能、工业热泵等综合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战略性跨越,凭借多维度的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成功跻身全球清洁能源行业领军阵营。
力诺瑞特总经理张春杰表示:“新能源产业具有技术迭代快、跨界融合深、政策敏感度高、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这与青年人才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特质高度契合。青年人才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了“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的“中裕模式”,率先打造了我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将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食品加工、餐饮商超服务有机串联。
在中裕食品的小麦产业研究院里,刘通通利用“小麦麸皮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把麸皮做成售价翻十倍的膳食纤维粉。没有现成的设备,他就画图找人做模型,再联合厂家定制。他研发的高品质小麦膳食纤维已成为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明星”。
在育种试验田里,育种专家李恒钊“十年磨一剑”,选育出裕田麦126等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替代进口产品,带动35万农户年增收5.1亿元。
为获取精准的数据,播种、施肥、喷药、灌溉等每一步,李恒钊都亲自动手。收获季节遇上狂风暴雨,他就和同事们冲进风雨中抢收。“风沙和雨水迷得眼睛都睁不开,地里也很滑,好多人摔跤了再爬起来。”李恒钊回忆,“又苦又累,但我甘之如饴。”
青年科研、乡村振兴、健康消费,被小麦粒串成闭环,绿色增长写进了企业百亿元营收。
以“材”图强,青春担当攻坚核心技术突破
在山东东营的化工园内,利华益集团国内首套ASA树脂一体化生产装置项目构建起全产业链条,产品有效替代进口,打破了一直以来国外生产厂商的垄断。
“之前国内没人做过这么大的装置,只能啃‘硬骨头’。”利华益利津炼化有限公司化工五部副部长、ABS车间主任张光涛与青年技术骨干围着图纸整夜讨论,不断调整设备,解决了设备运行负荷达不到设计要求等关键性问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使ABS湿法挤出工艺走在行业前列。
张光涛团队成员80%以上是30岁以下的青年,借助“传帮带、师带徒”,年轻人在实践中迅速成长。“青年既要敢想敢干,也要脚踏实地。”张光涛说,“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青年人的成长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工程师王键和他的团队,成功攻克了生产DPF(柴油车颗粒过滤器)的关键技术。
在催化材料领域,DPF是柴油车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关键部件。但是碳化硅DPF因其独特的制程工艺,技术难度大、成品率低,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是汽车尾气处理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在此背景下,王键带领团队从原材料选择、配方技术、成型技术、烧结技术、后处理技术和装备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对炉体的气体循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短时间内完成改造,第一炉实验立竿见影,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推进了项目进度。
优异的产品性能和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赢得产业链客户的信赖,产品不仅实现产业化应用,还打破了国外巨头对先进汽车尾气处理用蜂窝陶瓷产品的垄断,提升了该领域国产自主可控水平。
在山东,青年力量正在让民营经济迸发新的生长势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滚烫青春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实习生 王姝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9日 01版
智能化的工厂车间里,智能机器人昼夜不停生产出高品质的太阳能集热器;翻涌麦浪间,年轻的育种人手捧刚刚培育出的优质麦种满眼欣慰;彻夜通明的实验室里,青年工程师为攻克由外国垄断的关键技术连续奋战……
齐鲁大地,青年人才一次次发起技术突围,打破行业壁垒,让曾经难以企及的“卡脖子”技术变得触手可及。他们以智慧、创新与担当,深耕民营经济沃土,助推产业变革,刷新着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以“智”赋能,C位青年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从“让天下没有难印的东西”到“让中小微企业用包装讲故事”,在山东济南,一群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人正以AI大模型引领印刷业革新。
引入大语言模型,推出智能推荐型客服机器人,将海量订单数据和日均近百万的会话消息转化为生产力引擎——世纪开元智印互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分析研发部经理李龙,见证了公司数据智能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哪怕是一名普通的奶茶店老板,也能通过我们的智能设计平台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物料产品。”李龙自豪地说,“我们甚至还能借助AI帮他生成符合行业市场趋势的营销方案,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营销总监牛猛带领百余人团队扎进全国奶茶店、烘焙坊。他们通过强化小批量定制和场景化销售能力,为200万中小商家提供场景化品牌包装升级解决方案,年供应定制纸杯超20亿只、包装袋超两亿只,突破了行业小批量定制营销瓶颈,用数据驱动重构传统包装业生态。
从街边冲印店做起,10余年来,这家民营企业如今已跃升为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印刷企业。累计服务客户6000万,日均成交设计订单超6万单,年交付订单量突破2000万——数字背后,是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的创意和活力,以及用数据重构“智”造范式的努力。
“我们正在以青年互联网人的身份重新定义印刷这个比较古老的行业。年轻人的想法快速落地,创新迅速转化为价值。”牛猛干劲满满。
同样以智慧赋能,山东友泰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智化变革更具工业底色。
青年工程师毛智达和团队成员扎根在生产一线,直面设备管理风险,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测试,搭建起精准还原现场情况的数字孪生平台。他们成功将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提高至95%以上。“技术创新的价值就在于让复杂变简单,让危险变安全。”毛智达说。
2020年入职的张凯迪,当时是车间最年轻的00后党员。在“尾气深度处理洗涤塔工艺革新”项目中,张凯迪所在车间组建了成员平均年龄27岁的青年攻坚小组。面对“新鲜水pH值与二氧化硫尾气中和矛盾”这个难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人跑车间采集设备数据,有人记录pH值波动,张凯迪将书本上的“问题拆解法”用在了工艺分析上。
青年攻坚小组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将pH值稳定在5.8,有效减少了管线设备腐蚀,减少了新鲜水消耗,实现每小时节约水4立方米,全年可实现节水3.2万立方米。
青年工程师的智慧和责任感,凝聚成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
以“绿”筑基,青年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这里没有刺眼的灯光、嘈杂的人声,只有机械臂有条不紊地精准舞动,AGV小车穿梭其间,精准投递物料与产品。在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诺瑞特”)的“黑灯工厂”里,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绿色发展之路,青年从不会缺席。“我们公司研发岗位和工艺岗位的青年人才占比均超过80%。”该公司技术负责人李培伦介绍,“正是青年技术人才的不断创新,助推了企业的战略升级。”
在24年的发展历程中,力诺瑞特实现了从单一太阳能产品向太阳能、空气能、工业热泵等综合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战略性跨越,凭借多维度的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成功跻身全球清洁能源行业领军阵营。
力诺瑞特总经理张春杰表示:“新能源产业具有技术迭代快、跨界融合深、政策敏感度高、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这与青年人才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特质高度契合。青年人才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了“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的“中裕模式”,率先打造了我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将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食品加工、餐饮商超服务有机串联。
在中裕食品的小麦产业研究院里,刘通通利用“小麦麸皮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把麸皮做成售价翻十倍的膳食纤维粉。没有现成的设备,他就画图找人做模型,再联合厂家定制。他研发的高品质小麦膳食纤维已成为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明星”。
在育种试验田里,育种专家李恒钊“十年磨一剑”,选育出裕田麦126等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替代进口产品,带动35万农户年增收5.1亿元。
为获取精准的数据,播种、施肥、喷药、灌溉等每一步,李恒钊都亲自动手。收获季节遇上狂风暴雨,他就和同事们冲进风雨中抢收。“风沙和雨水迷得眼睛都睁不开,地里也很滑,好多人摔跤了再爬起来。”李恒钊回忆,“又苦又累,但我甘之如饴。”
青年科研、乡村振兴、健康消费,被小麦粒串成闭环,绿色增长写进了企业百亿元营收。
以“材”图强,青春担当攻坚核心技术突破
在山东东营的化工园内,利华益集团国内首套ASA树脂一体化生产装置项目构建起全产业链条,产品有效替代进口,打破了一直以来国外生产厂商的垄断。
“之前国内没人做过这么大的装置,只能啃‘硬骨头’。”利华益利津炼化有限公司化工五部副部长、ABS车间主任张光涛与青年技术骨干围着图纸整夜讨论,不断调整设备,解决了设备运行负荷达不到设计要求等关键性问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使ABS湿法挤出工艺走在行业前列。
张光涛团队成员80%以上是30岁以下的青年,借助“传帮带、师带徒”,年轻人在实践中迅速成长。“青年既要敢想敢干,也要脚踏实地。”张光涛说,“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青年人的成长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工程师王键和他的团队,成功攻克了生产DPF(柴油车颗粒过滤器)的关键技术。
在催化材料领域,DPF是柴油车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关键部件。但是碳化硅DPF因其独特的制程工艺,技术难度大、成品率低,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是汽车尾气处理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在此背景下,王键带领团队从原材料选择、配方技术、成型技术、烧结技术、后处理技术和装备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对炉体的气体循环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短时间内完成改造,第一炉实验立竿见影,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推进了项目进度。
优异的产品性能和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赢得产业链客户的信赖,产品不仅实现产业化应用,还打破了国外巨头对先进汽车尾气处理用蜂窝陶瓷产品的垄断,提升了该领域国产自主可控水平。
在山东,青年力量正在让民营经济迸发新的生长势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滚烫青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