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青春绽放在“未来之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牟昊琨 姜文山 实习生 苏紫嫣 刘屹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9日 04版)
早上8点,雄安宣武医院中医科诊室内,医生刘爽的指腹搭在患者寸关尺处,凝神感受脉搏的细微起伏。窗外,雄安新区的塔吊正缓缓转动,阳光洒在新落成的社区医院外墙上,映出一片勃勃生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正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以诸多引才举措吸引年轻人汇聚于此。
2023年,刚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刘爽站在人生岔路口。一份来自家乡的稳定工作与雄安新区的引才机遇同时向她“招手”。刚决定来雄安时,刘爽身边的朋友为她担忧:这座城市像一张等待落笔的蓝图,发展充满未知。但刘爽看中的,是这里亟待填补的“中医特色诊疗空缺”——“能在新建的雄安宣武医院参与构建中西医协同的诊疗体系,这是传统医学难得的实践舞台。”她说。
这个选择在两年后有了答案。在一次义诊活动中,刘爽为近百名居民把脉问诊时,一位老人攥着她的手说:“以前想挂大医院号,要坐3小时车去北京!”刘爽领悟到:对她来说,雄安不仅是政策文件中的“未来之城”,更是一座可以让她用中药解决居民病痛的“临床前线”。
如今的雄安新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拔节生长、蓬勃向上,无数像刘爽一样的青年汇聚于此追梦筑梦。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他们不仅找到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也在宜业宜居的环境中安放生活。“上楼安居、下楼就业”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雄安新区的发展因青年人才不断涌入而更值得期待。

青年为何来——梦想起航的新选择
2023年,雄安新区推出《关于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聚集新人才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雄才十六条”)。“‘雄才十六条’的各项支持政策都实打实落在我们手上,这不仅是物质保障,更给了我们心无旁骛搞研发的底气。”抚摸着实验室里刚组装完成的智能医疗设备样机,23岁的蒋玉骅说道。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读博士蒋玉骅,是雄安安影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技术负责人。在他看来,“雄才十六条”的政策细则,成为自己和团队选择扎根雄安的“关键一步”。
“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政策‘组合拳’,对初创公司来说如同雪中送炭,让我们感受到雄安呵护创新火苗的温度。”蒋玉骅说。
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的贾梦霜,看中的是雄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产业的布局与快速推进所带来的机遇和专业成长空间。事实上,雄安新区作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地,吸引了不少青年到此干事创业。
1992年出生的申伟钦是雄县人,也是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测试部负责人。从北京回到雄安时,他对职业定位有了新认知:“在北京的工作专注于单一模块的稳定性测试,如今在雄安,我带领团队直接参与‘城市大脑’的算法优化——从社区安防人脸识别到高铁站智能核验系统,技术落地直接服务雄安新区民生建设。”他坦言,雄安的产业布局,让技术人才迅速找到了“需求与能力的精准对接点”。
记者注意到,以“雄才十六条”为主题的系列“留才”举措,很多都涉及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如,对符合条件的顶尖科学家,给予2000万元至5000万元科研经费和300万元生活补贴;对高端高新产业领域技术研发等特殊岗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特岗特薪”待遇……

青年如何干——在时代沃土上深耕梦想
建设一座“未来之城”,意味着艰辛与挑战。
创业者尹超初到雄安新区时,曾经历过住宿、交通等方面的不便。他的经历并非个例,但正是这些亲历者的反馈和雄安新区对民生诉求的高度重视,推动了雄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申伟钦刚回雄安时,在尚未装修的厂房中调试设备,他常自嘲是“半野外作业”。毛坯屋中的电源全部用来供应设备运行,没有应急电源,他们就用手机照明,在40摄氏度的厂房里完成关键调试……当他们将困难反馈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响应,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水电管网等“硬支撑”建设,一方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蒋玉骅和团队成员研发脑出血检测仪时,曾连轴工作72小时。蒋玉骅拿起第11版测试报告,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仍杂乱如麻——这款便携式脑出血检测仪的核心天线,始终无法精准捕捉颅内微波信号。
3周前,团队带着初代样机去医院测试,医生指着CT片摇头:“血肿边界模糊,和人工诊断差太远。”
得知蒋玉骅团队的研发困境后,相关部门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在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他们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检测仪误差率从30%降至5%。
城市因人才而兴,产业因人才而旺。
为加速创新成果转化,雄安新区已设立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等多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其目标明确——为全国科研院所和科学家前沿领域技术创新试验提供平台,为科研成果落地开花夯基培土,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人、带来一群人、完善一链条、壮大一产业、实现大发展,这也是雄安新区的“深谋远虑”。

青年如何生活——构筑宜业宜居的温情家园
人才来了,更得让他们留得住、发展好。“雄才十六条”提出构建灵活多样的引才机制、为引进人才提供编制保障、为人才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为人才提供精准化服务等多项举措。
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标准,雄安新建片区学校开设55所;践行“公园城市”理念,“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处处是游园”的生态画卷正逐渐成为现实。
每天下班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产业服务部工作人员田晶喜欢在公园散步。她告诉记者:“回家推窗见绿,楼下散步遛弯,再累的心也会被治愈。”田晶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小确幸”。
田晶告诉记者,雄安新区提供的应届生租房补贴,让年轻人的生活少了一些后顾之忧。“高房价、高租金是身边同龄人逃离大城市的原因之一,想让大家扎根,就要破解住房难题。雄安推出的住房补贴政策让刚毕业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扎根’。”田晶说。
蒋玉骅所在的公司也在实现人才引育模式的升级:从最初靠情怀四处奔波招人,转变为依托雄安新区提供的优质科研平台和项目资源吸引青年人才。“在这里,青年人才不仅能实操前沿科技项目,把难题当课题,还在实践中对雄安有了全新认知。不少学弟学妹实习结束后表示‘毕业后要扎根雄安’!”蒋玉骅认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离不开雄安新区整体营商环境和政策生态的支撑。
如今,贾梦霜带着一家三代迁居到雄安新区。这里有温馨的家、便利的食堂、“雄安一卡通”的智慧服务……每天清晨,送儿子上幼儿园、步行12分钟抵达工位的从容,正是雄安城市规划设计中“职住平衡”理念在个体层面的体现。
前几天,尹超在夜市摆摊、卖雄安文创产品时遇见了大学同学。“我们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了,没想到能在雄安相聚,是这里的引才政策让我们最终选择在雄安扎根。”
这座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使命的“未来之城”,正以其独特的时代使命、创新基因与发展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奔赴而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牟昊琨 姜文山 实习生 苏紫嫣 刘屹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9日 04版
早上8点,雄安宣武医院中医科诊室内,医生刘爽的指腹搭在患者寸关尺处,凝神感受脉搏的细微起伏。窗外,雄安新区的塔吊正缓缓转动,阳光洒在新落成的社区医院外墙上,映出一片勃勃生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正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以诸多引才举措吸引年轻人汇聚于此。
2023年,刚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刘爽站在人生岔路口。一份来自家乡的稳定工作与雄安新区的引才机遇同时向她“招手”。刚决定来雄安时,刘爽身边的朋友为她担忧:这座城市像一张等待落笔的蓝图,发展充满未知。但刘爽看中的,是这里亟待填补的“中医特色诊疗空缺”——“能在新建的雄安宣武医院参与构建中西医协同的诊疗体系,这是传统医学难得的实践舞台。”她说。
这个选择在两年后有了答案。在一次义诊活动中,刘爽为近百名居民把脉问诊时,一位老人攥着她的手说:“以前想挂大医院号,要坐3小时车去北京!”刘爽领悟到:对她来说,雄安不仅是政策文件中的“未来之城”,更是一座可以让她用中药解决居民病痛的“临床前线”。
如今的雄安新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拔节生长、蓬勃向上,无数像刘爽一样的青年汇聚于此追梦筑梦。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他们不仅找到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也在宜业宜居的环境中安放生活。“上楼安居、下楼就业”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雄安新区的发展因青年人才不断涌入而更值得期待。
青年为何来——梦想起航的新选择
2023年,雄安新区推出《关于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聚集新人才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雄才十六条”)。“‘雄才十六条’的各项支持政策都实打实落在我们手上,这不仅是物质保障,更给了我们心无旁骛搞研发的底气。”抚摸着实验室里刚组装完成的智能医疗设备样机,23岁的蒋玉骅说道。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读博士蒋玉骅,是雄安安影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技术负责人。在他看来,“雄才十六条”的政策细则,成为自己和团队选择扎根雄安的“关键一步”。
“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政策‘组合拳’,对初创公司来说如同雪中送炭,让我们感受到雄安呵护创新火苗的温度。”蒋玉骅说。
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的贾梦霜,看中的是雄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产业的布局与快速推进所带来的机遇和专业成长空间。事实上,雄安新区作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地,吸引了不少青年到此干事创业。
1992年出生的申伟钦是雄县人,也是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测试部负责人。从北京回到雄安时,他对职业定位有了新认知:“在北京的工作专注于单一模块的稳定性测试,如今在雄安,我带领团队直接参与‘城市大脑’的算法优化——从社区安防人脸识别到高铁站智能核验系统,技术落地直接服务雄安新区民生建设。”他坦言,雄安的产业布局,让技术人才迅速找到了“需求与能力的精准对接点”。
记者注意到,以“雄才十六条”为主题的系列“留才”举措,很多都涉及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如,对符合条件的顶尖科学家,给予2000万元至5000万元科研经费和300万元生活补贴;对高端高新产业领域技术研发等特殊岗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特岗特薪”待遇……
青年如何干——在时代沃土上深耕梦想
建设一座“未来之城”,意味着艰辛与挑战。
创业者尹超初到雄安新区时,曾经历过住宿、交通等方面的不便。他的经历并非个例,但正是这些亲历者的反馈和雄安新区对民生诉求的高度重视,推动了雄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申伟钦刚回雄安时,在尚未装修的厂房中调试设备,他常自嘲是“半野外作业”。毛坯屋中的电源全部用来供应设备运行,没有应急电源,他们就用手机照明,在40摄氏度的厂房里完成关键调试……当他们将困难反馈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响应,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水电管网等“硬支撑”建设,一方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蒋玉骅和团队成员研发脑出血检测仪时,曾连轴工作72小时。蒋玉骅拿起第11版测试报告,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仍杂乱如麻——这款便携式脑出血检测仪的核心天线,始终无法精准捕捉颅内微波信号。
3周前,团队带着初代样机去医院测试,医生指着CT片摇头:“血肿边界模糊,和人工诊断差太远。”
得知蒋玉骅团队的研发困境后,相关部门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在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他们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检测仪误差率从30%降至5%。
城市因人才而兴,产业因人才而旺。
为加速创新成果转化,雄安新区已设立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等多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其目标明确——为全国科研院所和科学家前沿领域技术创新试验提供平台,为科研成果落地开花夯基培土,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人、带来一群人、完善一链条、壮大一产业、实现大发展,这也是雄安新区的“深谋远虑”。
青年如何生活——构筑宜业宜居的温情家园
人才来了,更得让他们留得住、发展好。“雄才十六条”提出构建灵活多样的引才机制、为引进人才提供编制保障、为人才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为人才提供精准化服务等多项举措。
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标准,雄安新建片区学校开设55所;践行“公园城市”理念,“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处处是游园”的生态画卷正逐渐成为现实。
每天下班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产业服务部工作人员田晶喜欢在公园散步。她告诉记者:“回家推窗见绿,楼下散步遛弯,再累的心也会被治愈。”田晶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小确幸”。
田晶告诉记者,雄安新区提供的应届生租房补贴,让年轻人的生活少了一些后顾之忧。“高房价、高租金是身边同龄人逃离大城市的原因之一,想让大家扎根,就要破解住房难题。雄安推出的住房补贴政策让刚毕业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扎根’。”田晶说。
蒋玉骅所在的公司也在实现人才引育模式的升级:从最初靠情怀四处奔波招人,转变为依托雄安新区提供的优质科研平台和项目资源吸引青年人才。“在这里,青年人才不仅能实操前沿科技项目,把难题当课题,还在实践中对雄安有了全新认知。不少学弟学妹实习结束后表示‘毕业后要扎根雄安’!”蒋玉骅认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离不开雄安新区整体营商环境和政策生态的支撑。
如今,贾梦霜带着一家三代迁居到雄安新区。这里有温馨的家、便利的食堂、“雄安一卡通”的智慧服务……每天清晨,送儿子上幼儿园、步行12分钟抵达工位的从容,正是雄安城市规划设计中“职住平衡”理念在个体层面的体现。
前几天,尹超在夜市摆摊、卖雄安文创产品时遇见了大学同学。“我们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了,没想到能在雄安相聚,是这里的引才政策让我们最终选择在雄安扎根。”
这座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使命的“未来之城”,正以其独特的时代使命、创新基因与发展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奔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