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是前提,以史为鉴是目的。而实现铭记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留存历史事件的轮廓,更需要通过挖掘细节深化对历史的理解,进而推动对历史的传播与传承。现代口述历史肇始于20世纪中叶,伴随录音、录像技术的普及而发展,口述历史通过与历史亲历者、见证者的深度访谈,将鲜活的个人记忆转化为可留存的资料,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疏漏与局限,更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可能。这种记录方式在与中国记史传统、现代传播技术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记录范式、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

  作为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2015-2024年名为“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的总策划人,我有幸在过去10年中接触到近千个口述历史相关项目。其中,有的以口述历史为方法,记录家史、校史、社区史、行业史;有的致力于挖掘大历史中的小切口,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发现新的视角和群体;也有的拓展了口述历史的应用边界,将其与工业遗产、政策解读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相结合,创造出跨界融合的成果样态。

  除了项目数量的积累和领域的多元,中国特色口述历史事业的进步更体现在议题的创新突破上。比如,在视角方面,更多关注、记录普通个体的生命史,让沉默的声音进入历史叙事;在应用方面,部分创作者将访谈资料转化为短视频内容,融入历史题材游戏素材、通识教育教学领域等,让历史记忆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公众;在伦理方面,强化对讲述者的心理照护、采访过程中的安全规范等,构建起更具人文关怀的实践准则。

  研究者对于口述历史本体及作用的研究仍在持续深化,我个人近期思考的一个方向是:口述历史访谈在记录个体经历、感受与思想的同时,往往会触及另一个深层层面——某种集体意识亦即群体精神的汇聚。这一口述历史的深层价值,尚未在多数访谈中得到足够重视。

  以今年上半年推出的部分口述历史相关成果为例:回望战争岁月的图书《苦难与信仰——最后的红军长征亲历者口述史》,反映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建设的“7169部队口述史”项目、记录特定群体记忆的图书《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亲历者口述史》《不灭的薪火:40位乡村教师口述实录1949-2024》,立足记忆之场开展的“老艺人与新‘景漂’”访谈项目,融入访谈内容的文献展“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北京站……这些主题各有侧重的实践,既延续了口述历史的史料留存功能,又在当下语境中释放出独特价值。如何从中提炼出特定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精神内核”,是值得探索深耕的路径。

  口述历史在实现记录历史的同时,还满足了社会记忆传播中多方面的需求。以我近期推进的“经典电视剧记忆”课题为例,在与主创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重温历史,了解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也能够随着创作者的讲述,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中,通过理解时代进一步理解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初心与精神内核。创作者的记忆通过访谈“流动”到当下,与新一代观众产生认知碰撞,形成跨时代的对话。

  与此同时,部分离开一线工作岗位已久的前辈在接受访谈后会主动表示,“你们的访谈给了我一个倾诉的机会”,这体现了口述历史对长者群体的疗愈作用;在个人生命史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还谈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经历,如社会变迁中的个人选择、行业转型期的坚守与探索,成为更广泛维度历史叙述的注脚;还有大量创作者谈到创作经验和感悟,比如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总结、对时代精神与作品表达关系的思考,这些都是立足过去、服务当下的珍贵内容。

  谈及口述历史,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聚焦于资料的可信度,包括如何确保受访者讲真话、如何通过对照研究加强口述内容的严谨性等。这些讨论固然必要,但更应清醒认识到:在所有口述历史活动中,“人”永远是核心,“人的回忆”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的路上,唯有带着对人的尊重,行走在调研现场,用面对面的访谈打捞鲜活记忆,通过个体经历触摸历史肌理,才能让中国故事真正扎根大地,在时代与人心的共振中生生不息。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总策划)

林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