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擎“飞鲨”战海天
——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8日 02版)

夏日的西太平洋夜色如墨,风起浪涌。突然,战斗警报划破辽阔的夜空。
“空空构型舰载战斗机x架,二等转一等!”指令响彻海军山东舰,飞行甲板上霎时一片火热景象。起降保障中队迅速出动,放飞小组干脆利落指挥歼-15战机滑行、止动、加力……发动机的热浪扭曲着空气,伴随起飞助理的凌空一指,战机呼啸腾空,直冲云霄迎向外机。
歼-15舰载机被誉为“飞鲨”,放飞和回收舰载机,正是起降保障中队的职责所在。他们战斗在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航母飞行甲板上,守护航母“尖刀”,已保障多种型号、近万架次舰载机安全起降,实现战机出动率持续增长。
用中队长任驰的话说,“事关舰与机的连接,我们的工作只有0分和100分,容不得一丝差错”。任驰用一句话道出全体中队官兵的心声:“要让‘飞鲨’飞得出去,落得回来。”
放飞
一级军士长周小勇是山东舰的首批舰员。自2015年上舰至今,周小勇感觉“脚步一刻没停过”。
“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飞机放飞。”周小勇用“分秒必争”形容10年来的工作节奏。优化放飞流程、提高放飞速度是一茬茬中队官兵不变的共同追求,最初的几年,他们跟随厂家工人不断调试设备,依照任务实际所需提出修改建议,后来干脆开始自己制定标准化流程,探索航母起飞保障的上限。大到液压油清洁度标准,小到指挥放飞时各点位的走位路线,周小勇和战友们“一分一秒地去抠、去抢”。
“战机升空意味着航母战斗力的生成,绝对马虎不得。”周小勇说。为了提升保障效率,他们将放飞流程所需时间缩短了20%,还花了4年多时间,先后编写出《某型设备技术指导随机资料》《维修操作随机资料》等6本装备资料,近50万字。
最为人熟知的“航母style”,近两年也被中队官兵不断优化。那是在一次夜间放飞时,周小勇发现手背后会无法看到手中的指示灯,如果此时灯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飞机起飞。
故障与特情,是放飞保障中的最大“敌人”。副中队长曾文辉就曾遭遇惊险时刻:一次放飞飞机时,所有环节都已准备就绪,就在他打算做出放飞手势的前一秒,飞机的一侧发动机突然爆燃。由于视线遮挡,只有极个别点位才能看到爆燃迸出的火光,连飞行员一时都没有察觉。曾文辉几乎是本能地站起身,在一秒之内做出特情手势,叫停了起飞。
如今,放飞小组的成员又多了一项要求:盲操。他们力求将注意力全部投入到甲板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节省下低头去看控制面板的哪怕一秒时间,“全力防止特情出现”。
曾文辉知道,作为放飞小组的成员,没有什么比确保飞机安全起飞更让人有成就感。干了8年起飞助理,如今每一次飞行训练,只要有机会,曾文辉都会到甲板上跟班。他要亲眼看到战机安全升空,感受战机尾焰带出的热浪吹到身上。8年来,他始终觉得,战鹰呼啸,凌空而起,那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归巢
当战机升空后,回收小组成员就成了甲板上最忙碌的人之一。“回收飞机务求严谨细致,因为你不知道飞机什么时候回来,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二级军士长张忠杰说。
浩瀚海洋中,即使是偌大的航空母舰也如同一叶扁舟,舰载机着舰更是“刀尖起舞”,只能依靠尾钩钩挂阻拦索降落。而回收小组的官兵们要做的,就是将着舰过程中的一切危险降到最低。
张忠杰用“看、听、摸”3个字总结回收战机的流程,“很像中医问诊,方方面面都要仔细检查”。他还记得最初保障飞机回收时,一次更换阻拦索,新索一处插销磨损卡滞,直接导致后续飞机无法降落,不得不复飞。看着战机再次升空,张忠杰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之后,他要求战友们在回收飞机时,都要带一个小铁箱,里面放上一个备用新插销和一根铜棒,以备需要时用铜棒磨搓插销,必要时还可直接将插销敲出,确保飞机能够顺利着舰。后来,由于小铁箱不便随身携带,来回取用需要时间,张忠杰又要求大家统一换成斜挎包,只要随手一掏就能取用,“一个目标,就是怎么利于保障怎么来”。
在起降保障中队,官兵们亲切地将回收飞机称为“归巢”。为了让“飞鲨”顺利归巢,每一次飞机着陆前,官兵们都必定要进行成百上千次训练,做足准备。在他们看来,为了这两三秒钟的胜利,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中队有一项工作是更换滑轮阻索。过去这项工作由于操作复杂、耗时巨大,都是在船靠岸后由厂家师傅进行更换,后来,考虑到出海任务所需,官兵们决定学习自行更换滑轮阻索。这是项堪称“浩大”的工程,更换滑轮阻索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官兵们每年抽出一段时间到厂家学习,一学就是四五年。
三级军士长郝振山拿到了更换滑轮阻索的最高资格证书,第一次在海上独立更换时,他主动请缨,承担浇筑这一环节。那天,郝振山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锌水熔炼的高温环境下坚持作业。热气不断升起,自下而上蒸烤着他的双腿,出来时他浑身被汗水浸透,衣服一拧便是一汪水。但郝振山没觉得辛苦,这名老兵反而提醒大家:“难才要做,在海上打起仗来,难道等着别人来帮我们吗?”
如今,通过不断训练,中队官兵铸就了惊人的“航母保障速度”:更换阻拦索的时间,从最初需厂家协助耗时两天,缩短到中队独立操作仅需以小时计。为了加快起降保障流程运转,确保“随时能战斗”,中队官兵还人人考取了两个及以上岗位资质,时常换岗轮训,交叉锻炼。
就在不久前,山东舰歼-15舰载机起降架次又一次“破千”。习以为常的中队官兵褪去往日的兴奋,熟练引导飞机降落转移。那天,张忠杰照例带队守在甲板上指挥引导,亲眼看着飞机轰鸣降落,尾钩将阻拦索拉出一个深深的“V”字。他知道,那是胜利的标志。
战斗
在起降保障中队里,流传着一句话:出海即是出征,上甲板就是上战场。
虽然不曾亲驾战机,但官兵们深知,自己的保障是“飞鲨”叱咤海天的底气。“保持战斗状态,已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曾文辉说,“我们有自信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第一次远海训练时,山东舰遭遇外机滋扰,深夜紧急拉动。曾文辉记得那时虽然大部分人已结束值班准备休息,但听到广播声,全舰“一瞬间都动起来了”。起降保障中队以最快速度出动,紧急保障战机升空,让外机知难而退。“那时真是热血沸腾,完全没觉得害怕。”一向沉着冷静的曾文辉回忆起那一刻也难掩兴奋,“就是要和你外军碰一碰!”
26岁的高翔刚来山东舰3年,是曾文辉的徒弟。他从小就看过“航母style”的视频,为了儿时的英雄梦而来,因为“在这里可以守护祖国海疆”。登上山东舰后,高翔发现现实比想象更刺激。他在甲板上引导飞机起降,巨大的轰鸣声中甲板不断震动,高翔觉得自己的心脏也在跟着震动。
不久前,山东舰在远海执行双航母编队训练时,发现有多架外军舰载机抵近挑衅。当时适逢高翔担任起降值班员,按照部署指令,他有条不紊指挥数架战机依次升空。“飞鲨”腾空而起,直面外军机群展开缠斗,毫不相让,直至将其全部逼退。
那一刻,高翔突然对小时候看过的“航母style”手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们做的事就是向敌人打出一颗名为‘战机’的子弹,我们挥向敌人的刀就是每一次完美地完成保障。”高翔形容说。
7月初,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高翔承担宣讲任务,向前来参观的香港中小学生介绍航母甲板“彩虹人”中起降保障中队的职责分工。看着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高翔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展示出来的是祖国的强大,是人民海军的强大。”高翔说,“我们给敌人以震慑,也给同胞以底气和自信。”
在中队官兵心中,“飞鲨”的每一次起降是最重要的事。空闲时大家最愿意做的,就是到甲板上去转一转,或打开甲板监控,研究复盘最新的保障数据。这是起降保障中队官兵心里的一股劲儿,也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正如中队活动室内那道醒目的标语所写:“要当航母编队中最强固的链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8日 02版
夏日的西太平洋夜色如墨,风起浪涌。突然,战斗警报划破辽阔的夜空。
“空空构型舰载战斗机x架,二等转一等!”指令响彻海军山东舰,飞行甲板上霎时一片火热景象。起降保障中队迅速出动,放飞小组干脆利落指挥歼-15战机滑行、止动、加力……发动机的热浪扭曲着空气,伴随起飞助理的凌空一指,战机呼啸腾空,直冲云霄迎向外机。
歼-15舰载机被誉为“飞鲨”,放飞和回收舰载机,正是起降保障中队的职责所在。他们战斗在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航母飞行甲板上,守护航母“尖刀”,已保障多种型号、近万架次舰载机安全起降,实现战机出动率持续增长。
用中队长任驰的话说,“事关舰与机的连接,我们的工作只有0分和100分,容不得一丝差错”。任驰用一句话道出全体中队官兵的心声:“要让‘飞鲨’飞得出去,落得回来。”
放飞
一级军士长周小勇是山东舰的首批舰员。自2015年上舰至今,周小勇感觉“脚步一刻没停过”。
“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飞机放飞。”周小勇用“分秒必争”形容10年来的工作节奏。优化放飞流程、提高放飞速度是一茬茬中队官兵不变的共同追求,最初的几年,他们跟随厂家工人不断调试设备,依照任务实际所需提出修改建议,后来干脆开始自己制定标准化流程,探索航母起飞保障的上限。大到液压油清洁度标准,小到指挥放飞时各点位的走位路线,周小勇和战友们“一分一秒地去抠、去抢”。
“战机升空意味着航母战斗力的生成,绝对马虎不得。”周小勇说。为了提升保障效率,他们将放飞流程所需时间缩短了20%,还花了4年多时间,先后编写出《某型设备技术指导随机资料》《维修操作随机资料》等6本装备资料,近50万字。
最为人熟知的“航母style”,近两年也被中队官兵不断优化。那是在一次夜间放飞时,周小勇发现手背后会无法看到手中的指示灯,如果此时灯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飞机起飞。
故障与特情,是放飞保障中的最大“敌人”。副中队长曾文辉就曾遭遇惊险时刻:一次放飞飞机时,所有环节都已准备就绪,就在他打算做出放飞手势的前一秒,飞机的一侧发动机突然爆燃。由于视线遮挡,只有极个别点位才能看到爆燃迸出的火光,连飞行员一时都没有察觉。曾文辉几乎是本能地站起身,在一秒之内做出特情手势,叫停了起飞。
如今,放飞小组的成员又多了一项要求:盲操。他们力求将注意力全部投入到甲板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节省下低头去看控制面板的哪怕一秒时间,“全力防止特情出现”。
曾文辉知道,作为放飞小组的成员,没有什么比确保飞机安全起飞更让人有成就感。干了8年起飞助理,如今每一次飞行训练,只要有机会,曾文辉都会到甲板上跟班。他要亲眼看到战机安全升空,感受战机尾焰带出的热浪吹到身上。8年来,他始终觉得,战鹰呼啸,凌空而起,那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归巢
当战机升空后,回收小组成员就成了甲板上最忙碌的人之一。“回收飞机务求严谨细致,因为你不知道飞机什么时候回来,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二级军士长张忠杰说。
浩瀚海洋中,即使是偌大的航空母舰也如同一叶扁舟,舰载机着舰更是“刀尖起舞”,只能依靠尾钩钩挂阻拦索降落。而回收小组的官兵们要做的,就是将着舰过程中的一切危险降到最低。
张忠杰用“看、听、摸”3个字总结回收战机的流程,“很像中医问诊,方方面面都要仔细检查”。他还记得最初保障飞机回收时,一次更换阻拦索,新索一处插销磨损卡滞,直接导致后续飞机无法降落,不得不复飞。看着战机再次升空,张忠杰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之后,他要求战友们在回收飞机时,都要带一个小铁箱,里面放上一个备用新插销和一根铜棒,以备需要时用铜棒磨搓插销,必要时还可直接将插销敲出,确保飞机能够顺利着舰。后来,由于小铁箱不便随身携带,来回取用需要时间,张忠杰又要求大家统一换成斜挎包,只要随手一掏就能取用,“一个目标,就是怎么利于保障怎么来”。
在起降保障中队,官兵们亲切地将回收飞机称为“归巢”。为了让“飞鲨”顺利归巢,每一次飞机着陆前,官兵们都必定要进行成百上千次训练,做足准备。在他们看来,为了这两三秒钟的胜利,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中队有一项工作是更换滑轮阻索。过去这项工作由于操作复杂、耗时巨大,都是在船靠岸后由厂家师傅进行更换,后来,考虑到出海任务所需,官兵们决定学习自行更换滑轮阻索。这是项堪称“浩大”的工程,更换滑轮阻索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官兵们每年抽出一段时间到厂家学习,一学就是四五年。
三级军士长郝振山拿到了更换滑轮阻索的最高资格证书,第一次在海上独立更换时,他主动请缨,承担浇筑这一环节。那天,郝振山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锌水熔炼的高温环境下坚持作业。热气不断升起,自下而上蒸烤着他的双腿,出来时他浑身被汗水浸透,衣服一拧便是一汪水。但郝振山没觉得辛苦,这名老兵反而提醒大家:“难才要做,在海上打起仗来,难道等着别人来帮我们吗?”
如今,通过不断训练,中队官兵铸就了惊人的“航母保障速度”:更换阻拦索的时间,从最初需厂家协助耗时两天,缩短到中队独立操作仅需以小时计。为了加快起降保障流程运转,确保“随时能战斗”,中队官兵还人人考取了两个及以上岗位资质,时常换岗轮训,交叉锻炼。
就在不久前,山东舰歼-15舰载机起降架次又一次“破千”。习以为常的中队官兵褪去往日的兴奋,熟练引导飞机降落转移。那天,张忠杰照例带队守在甲板上指挥引导,亲眼看着飞机轰鸣降落,尾钩将阻拦索拉出一个深深的“V”字。他知道,那是胜利的标志。
战斗
在起降保障中队里,流传着一句话:出海即是出征,上甲板就是上战场。
虽然不曾亲驾战机,但官兵们深知,自己的保障是“飞鲨”叱咤海天的底气。“保持战斗状态,已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曾文辉说,“我们有自信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第一次远海训练时,山东舰遭遇外机滋扰,深夜紧急拉动。曾文辉记得那时虽然大部分人已结束值班准备休息,但听到广播声,全舰“一瞬间都动起来了”。起降保障中队以最快速度出动,紧急保障战机升空,让外机知难而退。“那时真是热血沸腾,完全没觉得害怕。”一向沉着冷静的曾文辉回忆起那一刻也难掩兴奋,“就是要和你外军碰一碰!”
26岁的高翔刚来山东舰3年,是曾文辉的徒弟。他从小就看过“航母style”的视频,为了儿时的英雄梦而来,因为“在这里可以守护祖国海疆”。登上山东舰后,高翔发现现实比想象更刺激。他在甲板上引导飞机起降,巨大的轰鸣声中甲板不断震动,高翔觉得自己的心脏也在跟着震动。
不久前,山东舰在远海执行双航母编队训练时,发现有多架外军舰载机抵近挑衅。当时适逢高翔担任起降值班员,按照部署指令,他有条不紊指挥数架战机依次升空。“飞鲨”腾空而起,直面外军机群展开缠斗,毫不相让,直至将其全部逼退。
那一刻,高翔突然对小时候看过的“航母style”手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们做的事就是向敌人打出一颗名为‘战机’的子弹,我们挥向敌人的刀就是每一次完美地完成保障。”高翔形容说。
7月初,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高翔承担宣讲任务,向前来参观的香港中小学生介绍航母甲板“彩虹人”中起降保障中队的职责分工。看着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高翔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展示出来的是祖国的强大,是人民海军的强大。”高翔说,“我们给敌人以震慑,也给同胞以底气和自信。”
在中队官兵心中,“飞鲨”的每一次起降是最重要的事。空闲时大家最愿意做的,就是到甲板上去转一转,或打开甲板监控,研究复盘最新的保障数据。这是起降保障中队官兵心里的一股劲儿,也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正如中队活动室内那道醒目的标语所写:“要当航母编队中最强固的链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