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空中灵活飞翔,时而疾驰,时而盘旋,进行精准投送保障……”近日,2025年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在河北张家口、北京两地举办,军队院校、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1支代表队参赛,经过激烈角逐,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选派的4支代表队凭借过硬实力,摘下一、二等奖各两项。

  “无人机与无人车协同投送成功!满分!”在大赛无人系统空地协同赛场,裁判话音刚落,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参赛队队长孙翱翔与团队成员激动相拥,这项高难度的课目,他们以“零失误”夺得冠军。

  该课目要求无人机与无人车在未知战场环境下,完成“侦察——定位——投送——打击”任务,对数据链稳定性和协同度要求极高。

  起初训练时,无人机常因信号中断“失联”,无人车容易在复杂地形“迷路”。机和车如何紧密衔接,成了摆在孙翱翔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队员们一头扎进实验室,学员刘炳杨负责编写空地协同程序,一次调试中,无人机失控撞向障碍物,机身瞬间断裂,螺旋桨划伤刘炳杨的手背,鲜血直流,他却全然不知,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里的crash日志喃喃自语:“问题出在动态避障逻辑!”

  团队成员都铆足了劲,不把难题攻克绝不罢休。那天夜里,实验室里灯火通明,经过反复调试自主感知算法,当新程序使无人机与无人车成功实现精准对接时,团队成员一扫疲惫,相视而笑。

  在2025年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应用技能赛场上,比赛要求60秒内完成无人机组装,并完成指定任务,这需要参赛队员每个动作都不能出现闪失。学员吕马文翔发现,“拧螺丝的角度偏差10度就会浪费两秒。”他反复观看零件拆卸、组装视频,整个操作过程从最初的两分钟提高到53秒,他的经验就是熟能生巧,让组装形成“肌肉记忆”。

  比赛现场,吕马文翔点击键盘,发出指令,人机协同,灵敏穿过重重障碍网,以毫米级精准度,稳稳降落在停机坪中心。

  “滴!”计时器定格在4分37秒。场下人员屏气凝神,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无人机俯冲侦察,快速投送,在强电磁干扰下识别目标,精准摧毁移动靶标。”也是在应用场景赛现场,该校蔡豫团队研发的一套“智能无人机群投弹系统”,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

  研发之初,这套系统“卡脖子”环节出在动态目标识别上,传统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目标识别率不足60%,远达不到实战要求。

  与其枯坐绞尽脑汁不如暂时放空自己。一个周末的上午,蔡豫到动物园游玩,当看到鹰隼捕猎时,这触发了他的灵感。蔡豫脑海里闪现出教员讲授的“仿生探测原理”,“鹰隼能在千米高空锁定地面小鼠,靠的就是动态视野聚焦。”团队迅速引入生物视觉模拟算法,将目标识别率大幅提升。

  更棘手的难题要数无人机群“抗干扰投送”。一次户外测试,突遇强风,无人机投弹偏差达5米。“必须解决强风环境下的精准投送问题!”学员尹涵枢尝试修改飞行控制代码,在程序中加入实时风速补偿模型。随着一串串代码不断地编写、推翻、再编写、再推翻……一次次地尝试,使投送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在大赛应用场景赛现场,面对多目标动态对抗,一架无人机突发情况,信号中断,按照规则可以申请重赛,操作员朱杰处变不惊,冷静处置,果断切换至备用信道,指挥其他无人机迅速补位,化解危机,顺利完成任务。

  “比赛可以重赛,战争没有重来。平时只有练就临机处置的真本事,战时才能打通智能火力支援的‘最后一公里’。”赛后朱杰说。

  “赛场上的精准,源于课堂到演训场的无缝衔接。”教员邓台宏看着成绩单,想起半年前的跨区域演训,学员们研发的智能无人保障系统,在复杂天气下投送急救物资。无人机穿越雨幕时,红外传感器被水雾干扰,学员赵鑫急中生智,手动切换至视觉导航模式,最终将物资精准投送至目标点。

  “把课堂当战场,练在平时,才能赢在战时。”该校科研部门领导介绍。

  在该校无人智能化作战后装保障实验室墙上,一本“错题本”令参观者印象深刻,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372条失败信息。“记得第一次参加校内赛,无人机飞丢了,我蹲在操场哭了半小时。”学员孙翱翔记忆犹新,刚入学时,他是连无人机电池都装不好的“菜鸟”,如今已是主导空地协同系统研发的“主角”。

  载誉归来,年轻的学员们没有停下脚步。吕马文翔带着队员将“毫米级投送”技术融入新的后勤保障方案,蔡豫思考如何让无人机在高原低压环境下投送更稳定……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更是核心保障力。赢得军事竞争主动,根本出路在创新,无人智能技术正重塑现代战争后勤保障模式,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瞄准科技前沿,才能提升保障打赢能力,硬实胜战底气。”教员张洪萍表示。

  “创新之花开得盛,科研硕果才能结得好。”该校近年来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后勤保障深度融合,获批开展两个新域新质学科培育,科研创新氛围日臻浓厚。

  如今,该校第二课堂俱乐部已成为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学员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40项(含3项国家级)、全国机甲大赛获奖24项(均为国家级)、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奖10项,1名本科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发表两篇SCI论文。

许广毅 赵强 张庭瑜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