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储充机器人、算力界的“滴滴”、高层消防灭火……
硬科技创业如何让“愿景”成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7日 04版)
自驾出游途经高速服务区,如果遇到充电排队,只需扫码下单,即可“召唤”移动储充机器人前来快充。这款由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团队研发孵化的产品,有效解决了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问题。
中能聪聪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韩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这样的移动储充设备被他们定义为“智慧能源节点”,他们由此还推出了“以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公共停车场等场景为枢纽,打造‘车-路-网-电’一体的交能融合应用系统”。
近日,2025中关村毕业季“顿悟时刻”专场项目路演举办,23个硬科技创业项目负责人一起,直面由60余家创投机构、银行及孵化园区代表组成的“专业赋能服务团”,角逐投资、金融服务及园区入驻机会。
“硬科技”指需要长期研发投入与持续积累的关键核心原创技术,其最终价值在于落地应用。近年来,科创领域的硬科技创业风头正劲。记者在路演现场观察到,面对这些聚焦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并致力于突破国家亟需的“卡脖子”技术的项目,投资人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哪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寻找真正的应用场景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北京科技大学的几位研究物联网与机器人交互技术的博士发现,不同应用场景中普遍存在“充电难”的痛点。他们一拍即合,成立北京中能聪聪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固定充电桩难以覆盖的场景,创新性地提出了“用桩找车”的解决方案。
然而,从发现机遇到赢得市场认可,并非坦途。创业之初,团队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但产品的具体形态并不清晰,“需要通过市场反馈‘反向校验’方案能否真正解决实际场景中的痛点”。
韩颖告诉记者,产品系列是在与客户的深度合作中逐步成型的。“起初是客户提出具体应用场景,希望我们研发对应的产品,但当时我们对市场和目标用户认知有限。”她解释道,“客户画像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根据产品反馈不断沉淀分类,最终形成了清晰的研发路径。”
团队曾设想打造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身、覆盖全场景的产品,但很快意识到这会导致成本过高且难以实现。因此,在后续产品打磨中,他们转变了策略,开始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快速迭代出差异化的产品系列。“例如,针对停车场车位紧张,我们推出了不占车位的解决方案;针对高速服务区,则开发了具备储能、充能功能的移动储充机器人等。”
北京共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算了么”闲时算力共享平台,其创意源于公司创始人、清华大学光储直柔实验室博士付智的一段紧迫科研经历。当时,付智需要完成一项科研计算任务,如果仅靠个人电脑需耗时40余天,而市面上主流的超算平台均无法满足其短期、即时的计算需求。最终,付智还是通过借来的8台师兄弟的电脑,在5天内完成了计算。
这次经历让他洞察到一个普遍痛点——许多开发者、科研人员等面临类似的算力短缺困扰。付智随即开发了一个简易的算力互助平台并进行了验证,短短一个月内便吸引了近万名用户注册。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之后,2023年,他和几名清华大学同学一起成立了公司。
随着AI应用加速落地,市场对推理算力的需求激增。然而,当前国内算力服务普遍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弹性差、不稳定和价格高。针对这一核心痛点,联合创始人王鹏阐述了解决方案:“我们整合了全国闲时算力资源,满足用户的弹性需求;通过自研的智能调度与预测算法,保障服务稳定性;依托庞大的资源池,实现最优价格,真正做到‘资源管饱’。”
目前,团队已成功接入数万张闲置显卡进行算力调度,为AI企业与科研机构提供高效、弹性且低成本的算力支持。项目被形象地称为“算力界的‘滴滴’”,他笑称,“给显卡找份工作,让电脑在你睡觉时赚取一杯奶茶钱。”
对于硬科技创业而言,如果技术找不到用武之地,便难以走出实验室。路演现场,澳盈资本创始合伙人肖毅同样将关注点投向了项目的应用场景。“任何项目,都需要先明确应用场景或用户画像。这样才能匹配技术路径、找到买单的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过,他也指出,部分项目代表对这一关键问题的回答仍然显得模糊,“应用场景定位不清,是目前项目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投资人,肖毅特别强调,当前的投资逻辑高度遵循市场导向。“即便技术再前沿、团队学术背景再突出,如果项目缺乏市场转化能力,其投资价值也将显著降低。”
他认为,硬科技创业需要找到契合自身技术、市场空间足够大的应用场景,“场景还不宜过于细分,市场容量应当能支撑几家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比如,不少人工智能项目,如虚拟数字人,正因为应用场景选择不当、痛点模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了吸引力不足”。
让创新面向未来
当前,我国持续加码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正为硬科技创业者开辟广阔天地。然而路演现场,部分创业者向记者坦言,尽管硬科技创业蓬勃发展,“获得机构融资却并不容易”。
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姚宁波观察到,许多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者倾向于在路演过程中谈愿景,讲述自己想要做的事和掌握的技术。但在他看来,“只谈愿景”的融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投资人更看重创业团队能否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是否具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创业必须先存活,才能讲故事,而投资人要看到项目的发展前景才会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正引领众多硬科技创业者确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未来愿景。
源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卓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走过10年发展历程。副总经理张鹏颖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应用领域从军工延伸至民用,加速探索低空经济的多元应用场景。“最初我们仅聚焦于应急消防、水利、林草等领域,未来计划拓展至物流及特殊场景,如应急抢险救灾。”
值得注意的是,高层消防灭火是全球无人机应用公认的技术高地。张鹏颖也谈道,团队在敏锐地洞察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后,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创的系留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解决方案。
经过近两年的市场积累,中能聪聪团队还洞察到静态交通垂直领域对能源智能算法的迫切需求。在他们看来,移动储充与光储充一体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创业第一阶段,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了市场机遇。如今,公司自然迈入第二阶段——构建基于AI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生态。”韩颖对记者说,通过整合ETC、卡口道闸等车辆行驶数据,调度移动储充设备动态消纳光伏绿电,可以破解“潮汐充电”难题,“让交通动脉成为能源调度的智慧神经元”。目前,这一创新模式正在河北元氏高速服务区推进落地应用。
为了服务国家“算电协同”战略,共绩科技还创新性提出了“以算代储”的落地路径。王鹏告诉记者,现有新能源的主要问题是消纳难和存储难,“算力任务易于调度但无法存储,电力资源可以存储,而电力负荷无法调度。我们以‘网线代电线、芯片代电池、任务分发代电力传输’,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
如今,团队正在参与青海省和河北省的绿色算力调度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能够实现计算任务自动化、智能化匹配并调度闲时算力资源——这种智能调度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王鹏说。
在姚宁波看来,当下的科技创新主题清晰聚焦,即国际上的AI竞争与国内的硬科技主导。“技术创新比模式创新更加关键,所以创业者需要稳扎稳打地逐步解决实际问题,验证商业模式,获得可持续收入,以此赢得投资人与政府机构的后续支持。当前创业更像‘战略机遇题’,建议紧扣政府主导方向深耕,而非天马行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7日 04版
自驾出游途经高速服务区,如果遇到充电排队,只需扫码下单,即可“召唤”移动储充机器人前来快充。这款由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团队研发孵化的产品,有效解决了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问题。
中能聪聪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韩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这样的移动储充设备被他们定义为“智慧能源节点”,他们由此还推出了“以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公共停车场等场景为枢纽,打造‘车-路-网-电’一体的交能融合应用系统”。
近日,2025中关村毕业季“顿悟时刻”专场项目路演举办,23个硬科技创业项目负责人一起,直面由60余家创投机构、银行及孵化园区代表组成的“专业赋能服务团”,角逐投资、金融服务及园区入驻机会。
“硬科技”指需要长期研发投入与持续积累的关键核心原创技术,其最终价值在于落地应用。近年来,科创领域的硬科技创业风头正劲。记者在路演现场观察到,面对这些聚焦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并致力于突破国家亟需的“卡脖子”技术的项目,投资人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哪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寻找真正的应用场景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北京科技大学的几位研究物联网与机器人交互技术的博士发现,不同应用场景中普遍存在“充电难”的痛点。他们一拍即合,成立北京中能聪聪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固定充电桩难以覆盖的场景,创新性地提出了“用桩找车”的解决方案。
然而,从发现机遇到赢得市场认可,并非坦途。创业之初,团队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但产品的具体形态并不清晰,“需要通过市场反馈‘反向校验’方案能否真正解决实际场景中的痛点”。
韩颖告诉记者,产品系列是在与客户的深度合作中逐步成型的。“起初是客户提出具体应用场景,希望我们研发对应的产品,但当时我们对市场和目标用户认知有限。”她解释道,“客户画像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根据产品反馈不断沉淀分类,最终形成了清晰的研发路径。”
团队曾设想打造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身、覆盖全场景的产品,但很快意识到这会导致成本过高且难以实现。因此,在后续产品打磨中,他们转变了策略,开始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快速迭代出差异化的产品系列。“例如,针对停车场车位紧张,我们推出了不占车位的解决方案;针对高速服务区,则开发了具备储能、充能功能的移动储充机器人等。”
北京共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算了么”闲时算力共享平台,其创意源于公司创始人、清华大学光储直柔实验室博士付智的一段紧迫科研经历。当时,付智需要完成一项科研计算任务,如果仅靠个人电脑需耗时40余天,而市面上主流的超算平台均无法满足其短期、即时的计算需求。最终,付智还是通过借来的8台师兄弟的电脑,在5天内完成了计算。
这次经历让他洞察到一个普遍痛点——许多开发者、科研人员等面临类似的算力短缺困扰。付智随即开发了一个简易的算力互助平台并进行了验证,短短一个月内便吸引了近万名用户注册。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之后,2023年,他和几名清华大学同学一起成立了公司。
随着AI应用加速落地,市场对推理算力的需求激增。然而,当前国内算力服务普遍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弹性差、不稳定和价格高。针对这一核心痛点,联合创始人王鹏阐述了解决方案:“我们整合了全国闲时算力资源,满足用户的弹性需求;通过自研的智能调度与预测算法,保障服务稳定性;依托庞大的资源池,实现最优价格,真正做到‘资源管饱’。”
目前,团队已成功接入数万张闲置显卡进行算力调度,为AI企业与科研机构提供高效、弹性且低成本的算力支持。项目被形象地称为“算力界的‘滴滴’”,他笑称,“给显卡找份工作,让电脑在你睡觉时赚取一杯奶茶钱。”
对于硬科技创业而言,如果技术找不到用武之地,便难以走出实验室。路演现场,澳盈资本创始合伙人肖毅同样将关注点投向了项目的应用场景。“任何项目,都需要先明确应用场景或用户画像。这样才能匹配技术路径、找到买单的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过,他也指出,部分项目代表对这一关键问题的回答仍然显得模糊,“应用场景定位不清,是目前项目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投资人,肖毅特别强调,当前的投资逻辑高度遵循市场导向。“即便技术再前沿、团队学术背景再突出,如果项目缺乏市场转化能力,其投资价值也将显著降低。”
他认为,硬科技创业需要找到契合自身技术、市场空间足够大的应用场景,“场景还不宜过于细分,市场容量应当能支撑几家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比如,不少人工智能项目,如虚拟数字人,正因为应用场景选择不当、痛点模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了吸引力不足”。
让创新面向未来
当前,我国持续加码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正为硬科技创业者开辟广阔天地。然而路演现场,部分创业者向记者坦言,尽管硬科技创业蓬勃发展,“获得机构融资却并不容易”。
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姚宁波观察到,许多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者倾向于在路演过程中谈愿景,讲述自己想要做的事和掌握的技术。但在他看来,“只谈愿景”的融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投资人更看重创业团队能否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是否具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创业必须先存活,才能讲故事,而投资人要看到项目的发展前景才会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正引领众多硬科技创业者确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未来愿景。
源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卓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走过10年发展历程。副总经理张鹏颖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应用领域从军工延伸至民用,加速探索低空经济的多元应用场景。“最初我们仅聚焦于应急消防、水利、林草等领域,未来计划拓展至物流及特殊场景,如应急抢险救灾。”
值得注意的是,高层消防灭火是全球无人机应用公认的技术高地。张鹏颖也谈道,团队在敏锐地洞察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后,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创的系留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解决方案。
经过近两年的市场积累,中能聪聪团队还洞察到静态交通垂直领域对能源智能算法的迫切需求。在他们看来,移动储充与光储充一体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创业第一阶段,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了市场机遇。如今,公司自然迈入第二阶段——构建基于AI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生态。”韩颖对记者说,通过整合ETC、卡口道闸等车辆行驶数据,调度移动储充设备动态消纳光伏绿电,可以破解“潮汐充电”难题,“让交通动脉成为能源调度的智慧神经元”。目前,这一创新模式正在河北元氏高速服务区推进落地应用。
为了服务国家“算电协同”战略,共绩科技还创新性提出了“以算代储”的落地路径。王鹏告诉记者,现有新能源的主要问题是消纳难和存储难,“算力任务易于调度但无法存储,电力资源可以存储,而电力负荷无法调度。我们以‘网线代电线、芯片代电池、任务分发代电力传输’,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
如今,团队正在参与青海省和河北省的绿色算力调度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能够实现计算任务自动化、智能化匹配并调度闲时算力资源——这种智能调度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王鹏说。
在姚宁波看来,当下的科技创新主题清晰聚焦,即国际上的AI竞争与国内的硬科技主导。“技术创新比模式创新更加关键,所以创业者需要稳扎稳打地逐步解决实际问题,验证商业模式,获得可持续收入,以此赢得投资人与政府机构的后续支持。当前创业更像‘战略机遇题’,建议紧扣政府主导方向深耕,而非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