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赛车手父子驭风中的代际对话
实习生 张智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5日 08版)

白色头盔、红色背心,刚结束高考的杜奕达驾驶绿色训练车在弯道扬起一片泥黄;赛道边,杜太广一身“驾校教练”打扮,黑衣黑裤、手拎保温杯,目光穿透烟尘牢牢锁定儿子身影,这位十几年前代表中国征战达喀尔拉力赛的“元老”,正从“赛车手”转变为“赛车手的父亲”。
亦父亦师亦友,这对有别于东亚传统亲子关系的父子,被定格在韩国导演郑吉佑和中国制片人曾嘉洵联合创作的纪录片《驭风者:两代人的赛道叙事诗》中。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起、会林文化基金支持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北京行”项目成果,作品展现了以赛车运动为载体的新型代际关系——并非单向的传承,而是双向的对话。
曾嘉洵从上小学起就在上海通过F1分站赛开始关注赛车运动,于他而言,比起单纯聚焦赛车的竞技属性,正值高考报考阶段的杜奕达在赛车梦想与未来选择间的思考、父亲对儿子教育“抓”和“放”的尺度更具吸引力,“体育纪录片的重要作用,在于展现‘人’的互动”。
“儿子自信,父亲有人格魅力,他们基于体育项目的互动非常和谐,让我很受触动。”此前,郑吉佑并不了解赛车,也不熟悉体育,但父子俩的“赛车对话”让他意识到,体育不仅是竞赛,更是连接时代与人心的精神符号。
“哥们儿”式的领路人
达喀尔拉力赛被视作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被誉为“勇敢者的游戏”。2011年,杜太广作为领航员登上赛场,当时,精通两门外语、拥有硕士学位的他被媒体称作“最高学历领航”,凭着热爱,他接触赛车至今已20余年。杜奕达耳濡目染,从小对赛车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喜爱,母亲肖洋回忆:“他够得到方向盘时就开始接触车了,10岁时,他已经能在赛车场完成过弯漂移了。”
谈及父子俩的相处状态,曾嘉洵印象深刻的是拍摄最后一天中午,杜太广叫儿子吃饭时脱口而出了一句:“我大哥呢?”而纪录片中杜奕达从胯下扔衣服给父亲的镜头,也成了父子关系的生动写照,恰如杜太广口中“如哥们儿般松弛”。
可在杜太广心中,如何在父亲、教练和“哥们儿”的身份间自如切换,是他在杜奕达成长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代表平等、客观、尊重的“哥们儿”便频频出现,“我们在赛车中有共同语言,这恰是增进亲情的纽带”。
外界眼中,赛车是危险系数较高的小众项目,但面对丈夫带儿子参与专业赛车,肖洋出人意料地开明:“没有任何人比他爸爸更爱他。”她故意远离赛道,放心将儿子交给父亲,相信做好安全保护和危险评估,父子俩能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
“一座桥肯定要有护栏,你可能一辈子也扶不了一次,但如果没有,你肯定不敢往桥上走。”杜奕达认为,父亲是他最重要的教练,也是生命中的“护栏”。“有一次在沙漠练习骑刀锋,当时对高度没预期,卡在沙山上了。”若救援不当,就有滚落风险,“我爸开另一辆车把我拖下来,到平地后我才看到沙山有多高。”杜奕达记得,或许是担心自己的情绪,父亲救援时未提危险性,只用行动诠释“他永远在我身后”。这次经历也让杜奕达更深刻地懂得敬畏赛道、敬畏自然。
“拍摄前,我一度以为速度是赛车运动的全部。”与多数人一样,郑吉佑此前对赛车的认知是“越快越好”,但杜奕达的解释让他了解到“刹车与掌控才是关键”。
“刹车是赛车中最重要的环节。”首次参加比赛时,由于“刹车点给得晚,而且冰雪路面上刹车力度特别不好掌控”,在外滑第一次弯道,杜奕达就飞出了赛道,“车再好,刹不住就是零”。这次失利让他领悟到赛车最颠覆认知的一课——想要更好地加速,得先舍得踩刹车。
而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杜太广是“踩刹车”的人,他希望孩子会学习也懂放松。“高三期间,班上的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段时间,他不好意思早睡,有些焦虑和彷徨。”杜太广建议儿子,“每个人学习方法不同,保持自己的节奏,别被他人带着走;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不只有一条出路。”结果,杜奕达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取得理想成绩。
“数学锻炼思维,语文拓展视野,而不只是为了成绩。”杜奕达从小成长在“绝不唯分数论”的家庭环境中,肖洋认为教育是灌溉而非塑造,学习是为了精神富足,“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去过精彩而值得的人生”。
父爱是“放手”的过程
片子剪到一半,郑吉佑“卡住了”,为了帮助他理解赛车和传承,曾嘉洵带他观看电影《F1:狂飙飞车》。片中老赛车手桑尼·海耶斯放下执念,年轻赛车手乔舒亚·皮尔斯幡然醒悟,双方从对峙到救赎,完成“代际传承”。回到创作中,郑吉佑用父子面部特写的转移以及杜太广帮儿子整理赛车服的镜头表达“传承”。
“他现在用的装备几乎都是我当年的。”杜太广将自己的头盔、赛车服和训练车传给儿子,作为车队经理,他习惯为杜奕达备好装备与车辆,更希望“从心理上给他依靠”。但杜奕达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辈子让我爸帮我做好所有事,就像学自行车,辅助轮总有一天要拆掉。”回忆起首次参赛,流程几乎全由父亲操办,到最近一次比赛,从准备装备到和其他工作人员沟通,都由杜奕达自己完成。
杜太广对儿子“保姆式”的一面,被肖洋看在眼里:“有时候他比老母亲更像老母亲。”父亲用半生经验铺路,少年却想以锐气闯关,成长中的认知差异难免引发代际分歧,“哪怕我为他着想100件事,也只能表现出一两件”。杜太广主动寻找解决代际矛盾的方式,“放手,有的南墙得让他撞一撞”。
杜奕达首次参加国家级赛事CRX中国汽车跨界锦标赛时,“南墙”出现了。排位赛中,他因操作失误导致赛车损坏,“我不该用漂移的方式,也不该用钟摆直接冲进砂石路,这些本来能避免……”杜奕达不断自省。而杜太广并未责怪,依旧给儿子解决问题的空间,“教训从自己身上得来,比我直接灌输更有效”。
观看纪录片后,杜太广更深刻意识到,如何处理代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平衡父亲、教练与“哥们儿”的三重身份,比赛车训练本身更加重要。他需要不断给自己“做减法”,剥离本能的保护欲、克制介入冲动,尽管,这是“很压抑的过程”,但他还是选择“在轰鸣中隐身”,放手让儿子独立探索赛道。
和国旗连在一起的名字
父亲参加达喀尔拉力赛时,杜奕达还未记事,但他记得全家8点多准时打开电视,“看到我爸穿红白赛车服接受采访”,当时的他不懂其中意义,后来才明白作为中国赛车手为国争光的荣耀。
“比赛时他们的变速箱坏了,当时没有足够专业的维修设备,耗时7个多小时才修好车。”杜奕达牢记父亲讲述的达喀尔经历,谈及仍心潮澎湃,“最后只比新人王第一差20分钟,很遗憾,人生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如今,刚结束高考的杜奕达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他有多个心仪的专业,更计划把一部分精力用于赛车,“我想体验为国争光的荣誉感”。他清晰记得,参加CRX中国汽车跨界锦标赛时亲手将名字贴在国旗后的那一刻,“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人开的赛车”。甚至,他在心中埋下了更大的梦想,“随着技术的发展,国产车也能迎来在国际赛场上掰腕子的时刻,希望我能开着中国制造的车拿到不错的成绩,让中国玩儿车的氛围更好一些”。
这是一个儿子从未跟自己提过的梦想。杜太广有些惊讶,“原本,我只希望赛车能给他带来快乐,让他学会专注,多一种人生选择”。他从不指望孩子的成长“一帆风顺”,而是期待在运动中让孩子懂得如何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高强度的比赛以及无法预料的意外,“成绩是未来的事,这些艰辛才是必经之路”。他向更多家长呼吁,“赛车并非花费高昂的贵族运动,现在有很多渠道和方式能让青少年接触这项运动,从中获益”。
赛车的轰鸣从未停歇,父子俩的“对话”持续进行。“他们并非只为夺冠而战,而是享受赛车的过程,在运动中收获亲情、友谊,这才是最动人的部分。”在郑吉佑镜头中,当父亲的“放手”成为少年的“后盾”,体育精神也随之传承,“我相信中国体育会越来越好,因为出现了一代又一代享受体育的人”。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实习生 张智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5日 08版
白色头盔、红色背心,刚结束高考的杜奕达驾驶绿色训练车在弯道扬起一片泥黄;赛道边,杜太广一身“驾校教练”打扮,黑衣黑裤、手拎保温杯,目光穿透烟尘牢牢锁定儿子身影,这位十几年前代表中国征战达喀尔拉力赛的“元老”,正从“赛车手”转变为“赛车手的父亲”。
亦父亦师亦友,这对有别于东亚传统亲子关系的父子,被定格在韩国导演郑吉佑和中国制片人曾嘉洵联合创作的纪录片《驭风者:两代人的赛道叙事诗》中。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起、会林文化基金支持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北京行”项目成果,作品展现了以赛车运动为载体的新型代际关系——并非单向的传承,而是双向的对话。
曾嘉洵从上小学起就在上海通过F1分站赛开始关注赛车运动,于他而言,比起单纯聚焦赛车的竞技属性,正值高考报考阶段的杜奕达在赛车梦想与未来选择间的思考、父亲对儿子教育“抓”和“放”的尺度更具吸引力,“体育纪录片的重要作用,在于展现‘人’的互动”。
“儿子自信,父亲有人格魅力,他们基于体育项目的互动非常和谐,让我很受触动。”此前,郑吉佑并不了解赛车,也不熟悉体育,但父子俩的“赛车对话”让他意识到,体育不仅是竞赛,更是连接时代与人心的精神符号。
“哥们儿”式的领路人
达喀尔拉力赛被视作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被誉为“勇敢者的游戏”。2011年,杜太广作为领航员登上赛场,当时,精通两门外语、拥有硕士学位的他被媒体称作“最高学历领航”,凭着热爱,他接触赛车至今已20余年。杜奕达耳濡目染,从小对赛车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喜爱,母亲肖洋回忆:“他够得到方向盘时就开始接触车了,10岁时,他已经能在赛车场完成过弯漂移了。”
谈及父子俩的相处状态,曾嘉洵印象深刻的是拍摄最后一天中午,杜太广叫儿子吃饭时脱口而出了一句:“我大哥呢?”而纪录片中杜奕达从胯下扔衣服给父亲的镜头,也成了父子关系的生动写照,恰如杜太广口中“如哥们儿般松弛”。
可在杜太广心中,如何在父亲、教练和“哥们儿”的身份间自如切换,是他在杜奕达成长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当孩子有了独立意识,代表平等、客观、尊重的“哥们儿”便频频出现,“我们在赛车中有共同语言,这恰是增进亲情的纽带”。
外界眼中,赛车是危险系数较高的小众项目,但面对丈夫带儿子参与专业赛车,肖洋出人意料地开明:“没有任何人比他爸爸更爱他。”她故意远离赛道,放心将儿子交给父亲,相信做好安全保护和危险评估,父子俩能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
“一座桥肯定要有护栏,你可能一辈子也扶不了一次,但如果没有,你肯定不敢往桥上走。”杜奕达认为,父亲是他最重要的教练,也是生命中的“护栏”。“有一次在沙漠练习骑刀锋,当时对高度没预期,卡在沙山上了。”若救援不当,就有滚落风险,“我爸开另一辆车把我拖下来,到平地后我才看到沙山有多高。”杜奕达记得,或许是担心自己的情绪,父亲救援时未提危险性,只用行动诠释“他永远在我身后”。这次经历也让杜奕达更深刻地懂得敬畏赛道、敬畏自然。
“拍摄前,我一度以为速度是赛车运动的全部。”与多数人一样,郑吉佑此前对赛车的认知是“越快越好”,但杜奕达的解释让他了解到“刹车与掌控才是关键”。
“刹车是赛车中最重要的环节。”首次参加比赛时,由于“刹车点给得晚,而且冰雪路面上刹车力度特别不好掌控”,在外滑第一次弯道,杜奕达就飞出了赛道,“车再好,刹不住就是零”。这次失利让他领悟到赛车最颠覆认知的一课——想要更好地加速,得先舍得踩刹车。
而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杜太广是“踩刹车”的人,他希望孩子会学习也懂放松。“高三期间,班上的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段时间,他不好意思早睡,有些焦虑和彷徨。”杜太广建议儿子,“每个人学习方法不同,保持自己的节奏,别被他人带着走;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不只有一条出路。”结果,杜奕达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取得理想成绩。
“数学锻炼思维,语文拓展视野,而不只是为了成绩。”杜奕达从小成长在“绝不唯分数论”的家庭环境中,肖洋认为教育是灌溉而非塑造,学习是为了精神富足,“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去过精彩而值得的人生”。
父爱是“放手”的过程
片子剪到一半,郑吉佑“卡住了”,为了帮助他理解赛车和传承,曾嘉洵带他观看电影《F1:狂飙飞车》。片中老赛车手桑尼·海耶斯放下执念,年轻赛车手乔舒亚·皮尔斯幡然醒悟,双方从对峙到救赎,完成“代际传承”。回到创作中,郑吉佑用父子面部特写的转移以及杜太广帮儿子整理赛车服的镜头表达“传承”。
“他现在用的装备几乎都是我当年的。”杜太广将自己的头盔、赛车服和训练车传给儿子,作为车队经理,他习惯为杜奕达备好装备与车辆,更希望“从心理上给他依靠”。但杜奕达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辈子让我爸帮我做好所有事,就像学自行车,辅助轮总有一天要拆掉。”回忆起首次参赛,流程几乎全由父亲操办,到最近一次比赛,从准备装备到和其他工作人员沟通,都由杜奕达自己完成。
杜太广对儿子“保姆式”的一面,被肖洋看在眼里:“有时候他比老母亲更像老母亲。”父亲用半生经验铺路,少年却想以锐气闯关,成长中的认知差异难免引发代际分歧,“哪怕我为他着想100件事,也只能表现出一两件”。杜太广主动寻找解决代际矛盾的方式,“放手,有的南墙得让他撞一撞”。
杜奕达首次参加国家级赛事CRX中国汽车跨界锦标赛时,“南墙”出现了。排位赛中,他因操作失误导致赛车损坏,“我不该用漂移的方式,也不该用钟摆直接冲进砂石路,这些本来能避免……”杜奕达不断自省。而杜太广并未责怪,依旧给儿子解决问题的空间,“教训从自己身上得来,比我直接灌输更有效”。
观看纪录片后,杜太广更深刻意识到,如何处理代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平衡父亲、教练与“哥们儿”的三重身份,比赛车训练本身更加重要。他需要不断给自己“做减法”,剥离本能的保护欲、克制介入冲动,尽管,这是“很压抑的过程”,但他还是选择“在轰鸣中隐身”,放手让儿子独立探索赛道。
和国旗连在一起的名字
父亲参加达喀尔拉力赛时,杜奕达还未记事,但他记得全家8点多准时打开电视,“看到我爸穿红白赛车服接受采访”,当时的他不懂其中意义,后来才明白作为中国赛车手为国争光的荣耀。
“比赛时他们的变速箱坏了,当时没有足够专业的维修设备,耗时7个多小时才修好车。”杜奕达牢记父亲讲述的达喀尔经历,谈及仍心潮澎湃,“最后只比新人王第一差20分钟,很遗憾,人生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如今,刚结束高考的杜奕达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他有多个心仪的专业,更计划把一部分精力用于赛车,“我想体验为国争光的荣誉感”。他清晰记得,参加CRX中国汽车跨界锦标赛时亲手将名字贴在国旗后的那一刻,“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人开的赛车”。甚至,他在心中埋下了更大的梦想,“随着技术的发展,国产车也能迎来在国际赛场上掰腕子的时刻,希望我能开着中国制造的车拿到不错的成绩,让中国玩儿车的氛围更好一些”。
这是一个儿子从未跟自己提过的梦想。杜太广有些惊讶,“原本,我只希望赛车能给他带来快乐,让他学会专注,多一种人生选择”。他从不指望孩子的成长“一帆风顺”,而是期待在运动中让孩子懂得如何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高强度的比赛以及无法预料的意外,“成绩是未来的事,这些艰辛才是必经之路”。他向更多家长呼吁,“赛车并非花费高昂的贵族运动,现在有很多渠道和方式能让青少年接触这项运动,从中获益”。
赛车的轰鸣从未停歇,父子俩的“对话”持续进行。“他们并非只为夺冠而战,而是享受赛车的过程,在运动中收获亲情、友谊,这才是最动人的部分。”在郑吉佑镜头中,当父亲的“放手”成为少年的“后盾”,体育精神也随之传承,“我相信中国体育会越来越好,因为出现了一代又一代享受体育的人”。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