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商务部主办、云南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承办的“尼加拉瓜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培训班”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仲凯为学员讲授了病虫害防控课程。
作为“低纬高原植物病毒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有着33年党龄、一直奋斗在农业科研一线的共产党员,张仲凯30余年如一日,在微观世界里与那些看不见的“作物杀手”——植物病毒展开着无声的较量。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农业生产。
在农业领域,植物病毒病素有“作物癌症”之称。一旦感染,作物会出现畸形、矮化、不结果、绝收等情况,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科研工作就是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张仲凯深入云南的村寨,了解农业生产的科技需求,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科技项目并牵头实施。30余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30多项国家和省各类重点重大科技项目。
张仲凯团队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合作,从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农作物中,鉴定了13个病毒科、17个病毒属、67种病毒,并分离出3560个病毒毒株,注册相关基因序列382个。其中18种是首次发现,9种是国内首次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发现的16种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占全球该属病毒种类的一半以上。
他们采用基因克隆、毒株纯化、标样冷冻、标准毒株试管苗保存及温室寄主保存等技术,建立了目前我国种类与分离株最多的农作物病毒库,为植物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制、抗病毒品种与天然产物筛选等积累了丰富的毒株材料。
研究团队还发现,云南六大河流流域海拔1600米以下的区域是粉虱传播病毒的主要流行区,不同病毒有特定的分布区域和寄主植物,这些病毒主要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种类或株系增强了致病力;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属和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是广泛发生在云南的农作物病毒,在不同气候区及作物上都有分布;初侵染源、感病品种、强致病种、高效传毒介体、苗期感染,是病毒爆发流行的成因。
“这些发现为云南热区作物病毒病精准防控,以及早期监测和源头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张仲凯说。
面对马铃薯、蔬菜、花卉等作物易受病毒侵染危害的难题,张仲凯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包括选育抗病毒的作物品种、筛选应用无病毒种子种苗、应用防虫网、天敌昆虫及植物源天然产物制剂等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在当地党组织的支持下,张仲凯先后在云南元谋、陆良等地设立了专家基层工作站,带领团队手把手指导农民防控病毒病。同时,他们还为企业提供无病毒种苗检测,认证脱毒马铃薯种薯,提升了云南马铃薯、蔬菜和花卉种子种苗的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冬早春蔬菜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成果累计推广了2000余万亩,相当于为农田撑起一把“绿色保护伞”,挽回了超过30亿元的经济损失,促进了农民增收,大幅度降低了化学农药施用,为蔬菜产量、品质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推动科研人才下沉企业,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新舞台,云南创新实施了“科技副总”机制。2023年,被农户称为“植物医生”的张仲凯入选云南省科技副总,依托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
思农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曾自主培育出多个新蔬菜品种,张仲凯担任公司科技副总以来,让实验室里的更多科研成果在公司基地和种植农户菜地里“开花结果”。
在实施“云南省元谋县冬早春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的过程中,他们的研究取得了突破,鉴定出36种危害蔬菜的主要病毒,摸清了它们的分布规律,发现“带毒种子是病毒传播的关键源头”,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他们筛选出16个抗病毒的番茄、辣椒品种,并发现多个与种子传播病毒相关的基因,为未来培育高抗或多抗病毒的蔬菜品种、研发能阻断种传病毒的技术和产品打下基础。
“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只有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从1988年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以来,张仲凯一直在学科领域探索,在成果转化落地和人才培养一线奋斗,在看不见的微观世界与广袤的田野之间,书写一名农业科学家的使命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