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太行山,阳光炽烈。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内,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眼神紧随讲解员卢智华的手势,穿越时光,回到东、西庄战斗的烽火硝烟中。“1938年秋,在阜平东、西庄战斗中,八路军与进犯日军展开搏斗……”历史的声音在这片曾被誉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县”“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的红土地上回荡。
这里是河北阜平,太行山东麓的红色地标。昔日被战火炙烤的城南庄,如今沿着穿镇而过的207国道望去,灰瓦白墙的新民居整齐排列,超市、快递站、卫生室一应俱全,烟火气十足。
“现在游客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赵雅芝在自家民宿的灶台前忙碌着,笑容灿烂。这份“奔头”,源于脚下这片红土地焕发出的崭新活力。
走进骆驼湾村,一条黑亮的柏油路蜿蜒探入葱茏山间。村口老槐树下,老人悠闲话家常;身后,一排排崭新的二层小楼静立,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骄阳下反射着耀眼光芒,无声诉说着巨变。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欢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这幅安宁祥和的画面,与10多年前那个“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点白面”“出去连媳妇都娶不上”的深度贫困村,已是天壤之别。“吃喝都不愁,也没有房租的压力,和家人做点小买卖,这就是我做梦都想过的日子!”在村里新开的“八大碗”饭店里,曾在外漂泊11年的80后青年唐虎感慨万千。数据无声却有力:骆驼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50元跃升至2024年的26328元,增长20多倍。
红色,是阜平最深厚的底色,更是驱动新生的澎湃引擎。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七一”前后人流如织,党建团队络绎不绝。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党史课《模范根据地》正在进行,旋律与历史交织,让年轻观众沉浸式触摸先辈滚烫的奋斗精神。“互动性强,更能入脑入心。”讲解员卢智华道出了创新教育形式的初衷。
从花山村的毛主席故居,到马兰村的晋察冀日报社旧址,再到花沟掌村的晋察冀画报社旧址、南峪村新揭幕的“第一套人民币设计印制地陈列馆”,红色印记如星火般遍布阜平山水。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杨秉栓正带领村民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红色文旅小镇,这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抓手”。
今年5月,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人声鼎沸,8000余名跑者迎着朝阳冲出起跑线,踏上2025阜平红色超马的赛道。51公里组的路线匠心独具:从象征革命起点的纪念馆出发,穿越云花溪谷的飞瀑流岚,最终抵达新时代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地——骆驼湾一号院。
“奔跑在阜平,从胜利跑向新的胜利!”赛事海报上的口号,正是这座城市的精气神。连续3届红色超马,累计吸引两万多名跑者。“‘跟着超马游阜平’成了阜平亮丽的新名片。节假日里,许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品尝着山货和农家菜。”阜平县教育和体育局负责人周邦红介绍道。
7月5日晚,阜平职教中心体育场成为欢乐的海洋。一场因足球而跨越1800多公里的“双向奔赴”在此上演——“村超”全国赛河北赛区开幕式点燃了3万观众的热情。
当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清澈童声与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交织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现场土生土长的阜平青年贾强眼眶湿润:“以前在网上才能看到的盛况,居然来到了我们小山村,内心无比自豪!”这场融合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与全民健身的全国性赛事,正在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写下最新、最富活力的注脚。
“多业态融合是革命老区振兴的新引擎。”阜平县文广旅局二级主任科员张于表示,他们正以“历史红”(革命旧址)、“传承红”(精神教育)、“时代红”(脱贫攻坚新地标)3条线路串联经典,以“红色”为魂,“绿色”为体,拓展出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特色农业的新天地,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区人民的“幸福靠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 通讯员 魏岳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