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园内洋溢着喜悦与自豪。853名身着蓝色学士服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在金黄流苏拨动的庄严时刻,接过了烫金的学位证书。而站在毕业生代表发言席的董儒鑫,笑容格外灿烂——作为学校培养的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他用4年的奋斗,为当初那份近乎“孤勇”的选择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4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动手能力极强的董儒鑫做了一个让亲戚朋友惊讶的决定:他把能报的职业本科院校都填在了志愿表的最前列。这份坚定,源于他从小显露的天赋:从拆装玩具,到后来拆解电风扇、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他不仅能原样装回,还能顺手修好故障。这个“拆家男孩”的特长,让他和家人认准了实践性强的职业本科道路。

  董儒鑫顺利被第一志愿——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录取。然而,喜悦之余,忐忑也随之而来。“没有师兄师姐的经验可循,查不到现成的就业数据,甚至不知道4年后,社会如何看待我们这张‘职业本科’文凭。”对董儒鑫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前路笼罩在“无人走过”的浓雾中。

  凭借过人的动手能力,董儒鑫很快找到了突破口。他成功敲开了学校学术科技社团“青橙工作室”的大门——这个社团每年从千余名报名者中选拔180人。他入社的“敲门砖”颇具戏剧性:面试时,他顺手修好了现场一个罢工的电热水壶。

  在“青橙”,属于职业本科生的精彩世界向董儒鑫展开。2022年4月,董儒鑫与工作室的同学们自发行动起来,希望用自动化技术解决医废污染难题。他们研发的7台“智能医废小车”迅速投入社区医院“抗疫”一线。作为技术负责人,董儒鑫和队友参加了当年的“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面对众多强手,他们的“智能医废小车”不仅斩获一等奖,更赢得了评委“职校生对设备实操的理解更接地气”的高度评价。

  2023年,一次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华北制药集团时,企业技术负责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董儒鑫:市场上的大型SDI检测设备大多依赖进口,国产设备因通道少、智能化程度低,难以满足高效需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董儒鑫与“青橙”伙伴们商议后,决心向这块国产设备的短板发起技术攻关。

  作为项目负责人,董儒鑫充分整合学校学科优势,组建起一支涵盖自动化、机械、计算机、物联网甚至广告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团队。那个暑假,这群00后开启了“实验室即家”的攻坚模式:困了,几张实验桌一拼就是床;醒了,拉开桌子继续干。董儒鑫全程无休,被同学们戏称为实验室“霸总”。

  汗水浇灌出硕果。2024年7月,团队研发的新型SDI全自动水污染指数分析仪成功实现批量生产,作为新一代国产设备服务广大用水企业。在此过程中,他们还申请了7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5项的第一发明人正是“霸总”董儒鑫。

  2024年11月初,董儒鑫作为首批前往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的职业本科生之一,和同学们奔赴上海。今年1月,在分厂的一次实习总结会上,面对台下所有领导,董儒鑫汇报了自己在宝钢两个月的阶段性收获。这个平日低调内敛的年轻人,发言和成果令听众眼前一亮——一个大四实习生,竟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专利改进方案并完成专业论文。分厂领导当场给予肯定。很快,董儒鑫的实习岗位便从操作岗调整到了技术岗。

  回望4年前的选择,此刻回馈董儒鑫的,不光是优秀的成绩单:有在生产线上量产的研发产品,有握在手中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更有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的就业意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