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张祖瑜作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首届四年制职业本科毕业生顺利毕业。她的大学轨迹里,藏着职业教育让知识扎根土地的答案:课堂上敲出的代码,最终成了田间瓜藤的生长密码,更化作滋养乡村振兴的沃土。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嘿啰嘿……”小时候,张祖瑜的爷爷经常给她哼唱红歌,爷爷当年参加红军在长征路上用南瓜充饥打胜仗的故事,在她的心中种下“农业与红色情怀”的种子。
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份自幼扎根的情感让她决定选择农业方向的院校,查阅多所高校的招生信息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进入了她的视野。她了解到职业本科比普通本科的实践课程更多,而且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既满足她喜欢敲代码、写程序的兴趣,也符合她希望投身智慧农业的愿景。在第一志愿写下这所学校的名字后,张祖瑜如愿被录取。
进入大学后,张祖瑜很快体会到职业本科“重实践、强对接”的优势:“从大二下学期起,学校就常带我们进企业实践,或是邀请企业进校宣讲,让大家了解当下的就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技能。”此外,不低于60%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让她得以将理论扎实融入实操;而“专业必涉农”的办学特色,更是贯穿了她的整个学习过程。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网页设计课,老师给我们的期末任务是做一个与农业相关的网页。学习系统制作时,要求开发的也是农业病虫害识别系统。”张祖瑜说,求学过程中她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都在为农业服务,每一行代码、每一个设计都深深扎根于土地。
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里,还藏着不少惊喜。“学校不光注重打磨个人职业技能,在社交、礼仪等方面,也在推着我们全面成长。”这个年轻姑娘为了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求学期间还加入了学校的广播站和学院的学生会。
大二那年,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了张祖瑜命运的转折点。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在台上宣讲创业思路时,她自信大方的台风给一位学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学长是该校2012届毕业生,他创办了公司,深耕南瓜相关的产业。在赛后的沟通中,拥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张祖瑜,与该校友希望组建智能农业科研团队的方向高度契合。在学校产教融合政策的支持下,她加入了“品沃南瓜大学生科创团队”。
加入团队后,张祖瑜改变学习策略,采取“有课学校上课,无课多参与企业实践”的学习方针,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南瓜种植的学习中。
与此同时,张祖瑜的专业技能也在田垄间找到了用武之地。她所带领的团队对传统诱虫灯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升级太阳能供电系统、优化生物诱虫光谱、加装物联网传感器这3项技术革新,让老式农具摇身变成“智慧检测员”。
2024年12月,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以张祖瑜为原型的“南瓜表妹小瑜”网络IP已在业内小有名气,小瑜的农场还承担了广西重大研发计划,已鉴定220份南瓜种质资源和成果,选育出两个优质新品种。
张祖瑜深深明白,职业本科高校教给他们的,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让自己长成企业需要的样子”的能力。她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4年,恰恰见证了职业本科教育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的转型。
“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不同,我感觉我们班同学毕业时很多都是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张祖瑜说,她班上的同学有的奔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有的留在南宁从事农业科技的研发,还有一些同学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而她自己则带着对南瓜种植的深厚情感与技术积累,踏上了智慧农业创业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卜小钊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