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剡溪江畔,古城墙边的东前街三进台门里,100多年前曾走出了一位“民族的号手”——音乐家任光。7月6日,嵊州市鹿山小学五(6)班的学生来到任光烈士故居参加研学活动。

  当天担任讲解的,是不久前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出来的剡溪少年说公益小导游,所有的讲解词也由他们自己撰写。公益小导游李萧辰讲解的是《义勇军进行曲》部分。他介绍:“任光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灌制成了唱片,因此也称他是国歌的‘第三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小导游的哼唱,前来参观的小学生都大声跟唱起来。嵊州市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冯波被这一幕深深打动。

  1900年11月,任光出生在嵊州一个贫苦家庭,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父亲是位石匠,母亲缫丝补贴家用。任光自幼对民间戏曲、歌谣等有浓厚的兴趣,等他进入嵊县中学时,已会吹铜号、拉二胡、弹风琴、唱民谣,被称为“小音乐家”。

  五四运动爆发后,开明的父亲资助任光到法国求学。1928年,任光回国后进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当音乐部主任,并在田汉等人的影响下从事进步文化运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任光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音乐宣传。1934年,任光为电影《渔光曲》创作的同名主题曲《渔光曲》,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名曲。聂耳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谱寄回上海,任光组织合唱队演唱并录制唱片,这首歌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1936年,任光以“前发”为笔名,创作了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强烈表达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誓死收复失地的钢铁意志,反映了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因此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迫害,被迫流亡海外。

  1938年的反法西斯侵略运动大会上,任光指挥华侨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很快,他抱着要为抗日救亡尽力的信念回国,在重庆育才学校担任音乐教师,排练的第一个作品是《黄河大合唱》。

  1940年,任光受新四军军长叶挺之邀参加新四军。1941年1月,任光在“皖南事变”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用行动做到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叶挺将军称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聂耳称他是“我们的导师”;《新华日报》则赞誉他为“民族的号手”。2014年,任光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在养育过任光的嵊州,东前街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条老街见证了剡城的繁华,留下众多文化遗存和历史建筑,任光故居等重要历史建筑被妥善保护。

  修缮后的东前街南侧城墙,以老城墙为基,将一块块镌刻着制造日期、数字符号的“铭文砖”嵌于老砖块之间。如今的东前街汇聚了小笼包、炒年糕等嵊州特色小吃,挂着色彩斑斓的越剧元素装饰,文创书店、咖啡茶饮、潮玩零售吸引着熙来攘往的游客。闹中取静的任光烈士故居,是这里的精神高地。古城复兴的过程中,历史脉络的探寻与新型城市化的实践并行不悖。

  2021年,三集广播剧《音乐家任光》正式发行。嵊州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介绍,这部广播剧在嵊州的中小学播放,从小听着《义勇军进行曲》《渔光曲》等旋律长大的孩子,永远缅怀这位“民族的号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