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规划就要收官。7月9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4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

  近1个半小时,11个问题,数个“第一”,在这场发布会上,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绿色低碳转型等关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均被提及。“数”里行间,皆是满满的力量与底气。

  对于中国过去这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评价:“遇到的困难问题比预计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预期的要好。”他表示,这5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也前所未有,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仅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经济社会发展还实现了大幅跃升,“可谓是‘风雨兼程见彩虹’”。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四五”开局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同时,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十四五”的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5.5%。

  “我们国家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应该是前所未有的。”郑栅洁说。

  在创新驱动方面,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这几年,我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创新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在郑栅洁看来,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他说:“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如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宏观上看,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分领域来看,在教育方面,我国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在医疗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现在总数达到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在涉及千家万户的出行方面,“十四五”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

  “每一个数据和每一个变化的背后,都是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郑栅洁说。据了解,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其中有7项是民生指标,占比超1/3。

  “(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坚持民生导向,增进人民福祉,是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十四五”时期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有关部门正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接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任务,成效主要体现在“畅循环”“激活力”“提效率”“增效能”4个方面。

  其中,在畅通经济循环方面,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已迭代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事项从151项减到了106项,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围绕提升综合改革效能,我国支持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分4批推广88条创新举措,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这些年,我国还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局,推动出台实施了民营经济促进法,并完善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李春临提到,当前,在我国的核电项目中,有项目的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达到20%,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的项目占比超过八成,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走过千山万水,还将跋山涉水。”李春临表示,“十五五”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将聚焦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紧咬牙关、全力攻坚,确保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四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充分证明这一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提到,过去4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中国还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郑栅洁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回过头来看‘十四五’,中国的综合国力应该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他说。

  郑栅洁介绍,当前,在《纲要》提出的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同时,《纲要》确定的战略任务已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也顺利推进。

  “经过‘十四五’这5年,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郑栅洁说,总的来看,这5年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本报北京7月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