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公安:解纠纷巧借“洋娘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9日 03版)

6月27日下午,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移民事务服务站一间“洋娘舅”调解室内,40岁的黎巴嫩商人李天明(中文名)穿着印有“洋娘舅调解员”字样的蓝色马甲,娴熟地用中英文进行调解工作。
李天明的座椅背面墙上,写着“洋娘舅”调解室的宗旨:“公正,互信,和合,共融”。他的座椅左侧一面墙上,除了挂有9名“洋娘舅”调解员的国籍和照片外,还张贴着“洋娘舅”调解员的工作方法:“巧调解,争端息,情谊留”。
这已是李天明今年参与调解的第4起涉外商业纠纷。
当天,李天明的调解对象一方是中国商人王先生,另一方为来自孟加拉国的客商贾巴尔。
这是一起因布料供货产生的生意纠纷。
“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在柯桥”。绍兴市柯桥区因布而生、因布而兴,坐拥亚洲规模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全球近四分之一纺织品在这里交易。
3个月前,贾巴尔向王先生采购了一批布料,因布料颜色与原单不符可能影响销路,有了退货的想法,但王先生坚决表示不同意。
眼看合作面临泡汤,情急之下,双方找到了柯桥知名的“洋娘舅”李天明。
李天明来中国近20年,是一名“中国通”。2018年,他加入柯桥“洋娘舅”调解队伍,已参与调解纠纷多次,调解经验丰富。
“生产方把颜色做浅了一点,采购方在出货时没有及时确认布料颜色。双方都有责任,咱们可不可以各让一步?”李天明在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后发问。
“为了今后长期合作,我同意让一步!”王先生爽快表态道。
“我同意您说的,不退货了。”贾巴尔回答。
……
调解过程中,双方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这让李天明深感欣慰。
最终,在李天明的调解下,王先生与贾巴尔达成“共担损失”的方案。同时,由贾巴尔承担的一半损失,也转化为下次与王先生合作的定金。
至此,双方握手言和,生意继续。
当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调解现场注意到,这间“洋娘舅”调解室的墙上,还挂着“洋娘舅”四条“工作机制”:
语言沟通与翻译:将外籍当事人的商业术语、专业表述准确地翻译给中方调解人员和当事人;
文化解释与理解:向调解团队和其他当事人解释境外当事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帮助各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差异,减少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矛盾升级;
纠纷调解与协商:积极参与纠纷的调解过程,运用自己的沟通技巧、调解经验和专业知识,协助当事人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法律宣传与教育:向境外当事人宣传中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帮助其了解在中国解决纠纷的法律途径和程序,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调解是纯义务的!”在李天明看来,除了语言上的优势外,他当“洋娘舅”调解员的优势还在于,“我们外国人和外国人沟通可能更容易一些,而中国人和外国人沟通有时会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我也是做生意的人,柯桥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来帮忙调解也是应该的。”李天明说。
事实上,李天明的调解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他也有过“调解失败的案例”。
李天明回忆:一次,一名外国商人在和一名中国商人签完合同后,到期不拿货,却一直说货物质量有问题。“后来我们查了,实际上中国商人的货物质量没问题,就是那名外国商人没钱了,没法来中国。”
李天明叹气道,“有时候,矛盾纠纷真的是避免不了”。
李天明对实在调解不了的纠纷,也会求助于当地的律师朋友。他会打电话很诚恳地告诉对方,“我有这么个案子,现在调解不了,接下来怎么处理,还是你们律师来接吧!”
除了自己当“洋娘舅”,李天明还介绍了一位叫阿德的巴基斯坦朋友加入了“洋娘舅”队伍。
39岁的阿德在柯桥做生意之前,曾在绍兴市一家医院干过外科医生。他至今走在街上,还能遇见以前的患者赞扬他“缝针缝得不错”,这令阿德非常开心。
有着3年“洋娘舅”调解经验的阿德还对比称,在自己的家乡,人们也会请有威望的长者出面调解纠纷,双方常把各自物品抵押在调解人处,“如果一方不履约,抵押物会赔给另一方”。
作为“国际纺都”,柯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布商在此就业发展,与此同时,各类矛盾隐患也随之出现。特殊的产业背景,也让轻纺市场联勤警务站直接承担着护航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
针对市场涉外人员语言沟通、风俗习性差异等问题,警务站引入“洋娘舅”调解团队,在老乡的有力“撮合”下,众多涉外矛盾纠纷也随之化解。
据轻纺市场派出所所长孔越标介绍,为妥善化解日常经营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轻纺市场联勤警务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还与多家商会建立健全共富、共治联动机制,组建商会联盟,让商会成员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水平。柯桥现有异域商会25个,行业商会15个,会员近1万名。这1万名会员中有70%以上人员从事与纺织有关的产业。
来华近20年,李天明见证了轻纺城从“河边小街”到“国际纺都”的飞速发展。
热爱中国文化的李天明曾在绍兴文理学院就读。在一次朋友聚会时,他认识了现在的中国媳妇。
一路走来,自称是“新柯桥人”的李天明已在柯桥安家。他从在绍兴干翻译、打工到自己创业,如今,他还有了自己创办的设计公司,主要经营与布料相关的跨境电商生意。
“我们跟出入境、商务局、市场监管等部门经常有座谈会。通过聊天,我们对这里的政府部门有了更多的了解。”谈及绍兴的营商环境,李天明说,“它是一个‘小地方’,但又是一个‘大城市’,这里什么都方便!”
浙江的“洋娘舅”经验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涉外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通过吸纳外籍人士参与调解涉外纠纷,有效破解了语言、文化差异等难题。如今,“洋娘舅”经验正成为浙江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传播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理念的特色品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9日 03版
6月27日下午,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移民事务服务站一间“洋娘舅”调解室内,40岁的黎巴嫩商人李天明(中文名)穿着印有“洋娘舅调解员”字样的蓝色马甲,娴熟地用中英文进行调解工作。
李天明的座椅背面墙上,写着“洋娘舅”调解室的宗旨:“公正,互信,和合,共融”。他的座椅左侧一面墙上,除了挂有9名“洋娘舅”调解员的国籍和照片外,还张贴着“洋娘舅”调解员的工作方法:“巧调解,争端息,情谊留”。
这已是李天明今年参与调解的第4起涉外商业纠纷。
当天,李天明的调解对象一方是中国商人王先生,另一方为来自孟加拉国的客商贾巴尔。
这是一起因布料供货产生的生意纠纷。
“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在柯桥”。绍兴市柯桥区因布而生、因布而兴,坐拥亚洲规模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全球近四分之一纺织品在这里交易。
3个月前,贾巴尔向王先生采购了一批布料,因布料颜色与原单不符可能影响销路,有了退货的想法,但王先生坚决表示不同意。
眼看合作面临泡汤,情急之下,双方找到了柯桥知名的“洋娘舅”李天明。
李天明来中国近20年,是一名“中国通”。2018年,他加入柯桥“洋娘舅”调解队伍,已参与调解纠纷多次,调解经验丰富。
“生产方把颜色做浅了一点,采购方在出货时没有及时确认布料颜色。双方都有责任,咱们可不可以各让一步?”李天明在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后发问。
“为了今后长期合作,我同意让一步!”王先生爽快表态道。
“我同意您说的,不退货了。”贾巴尔回答。
……
调解过程中,双方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这让李天明深感欣慰。
最终,在李天明的调解下,王先生与贾巴尔达成“共担损失”的方案。同时,由贾巴尔承担的一半损失,也转化为下次与王先生合作的定金。
至此,双方握手言和,生意继续。
当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调解现场注意到,这间“洋娘舅”调解室的墙上,还挂着“洋娘舅”四条“工作机制”:
语言沟通与翻译:将外籍当事人的商业术语、专业表述准确地翻译给中方调解人员和当事人;
文化解释与理解:向调解团队和其他当事人解释境外当事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帮助各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差异,减少因文化冲突导致的矛盾升级;
纠纷调解与协商:积极参与纠纷的调解过程,运用自己的沟通技巧、调解经验和专业知识,协助当事人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法律宣传与教育:向境外当事人宣传中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帮助其了解在中国解决纠纷的法律途径和程序,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调解是纯义务的!”在李天明看来,除了语言上的优势外,他当“洋娘舅”调解员的优势还在于,“我们外国人和外国人沟通可能更容易一些,而中国人和外国人沟通有时会有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我也是做生意的人,柯桥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来帮忙调解也是应该的。”李天明说。
事实上,李天明的调解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他也有过“调解失败的案例”。
李天明回忆:一次,一名外国商人在和一名中国商人签完合同后,到期不拿货,却一直说货物质量有问题。“后来我们查了,实际上中国商人的货物质量没问题,就是那名外国商人没钱了,没法来中国。”
李天明叹气道,“有时候,矛盾纠纷真的是避免不了”。
李天明对实在调解不了的纠纷,也会求助于当地的律师朋友。他会打电话很诚恳地告诉对方,“我有这么个案子,现在调解不了,接下来怎么处理,还是你们律师来接吧!”
除了自己当“洋娘舅”,李天明还介绍了一位叫阿德的巴基斯坦朋友加入了“洋娘舅”队伍。
39岁的阿德在柯桥做生意之前,曾在绍兴市一家医院干过外科医生。他至今走在街上,还能遇见以前的患者赞扬他“缝针缝得不错”,这令阿德非常开心。
有着3年“洋娘舅”调解经验的阿德还对比称,在自己的家乡,人们也会请有威望的长者出面调解纠纷,双方常把各自物品抵押在调解人处,“如果一方不履约,抵押物会赔给另一方”。
作为“国际纺都”,柯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布商在此就业发展,与此同时,各类矛盾隐患也随之出现。特殊的产业背景,也让轻纺市场联勤警务站直接承担着护航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
针对市场涉外人员语言沟通、风俗习性差异等问题,警务站引入“洋娘舅”调解团队,在老乡的有力“撮合”下,众多涉外矛盾纠纷也随之化解。
据轻纺市场派出所所长孔越标介绍,为妥善化解日常经营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轻纺市场联勤警务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还与多家商会建立健全共富、共治联动机制,组建商会联盟,让商会成员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水平。柯桥现有异域商会25个,行业商会15个,会员近1万名。这1万名会员中有70%以上人员从事与纺织有关的产业。
来华近20年,李天明见证了轻纺城从“河边小街”到“国际纺都”的飞速发展。
热爱中国文化的李天明曾在绍兴文理学院就读。在一次朋友聚会时,他认识了现在的中国媳妇。
一路走来,自称是“新柯桥人”的李天明已在柯桥安家。他从在绍兴干翻译、打工到自己创业,如今,他还有了自己创办的设计公司,主要经营与布料相关的跨境电商生意。
“我们跟出入境、商务局、市场监管等部门经常有座谈会。通过聊天,我们对这里的政府部门有了更多的了解。”谈及绍兴的营商环境,李天明说,“它是一个‘小地方’,但又是一个‘大城市’,这里什么都方便!”
浙江的“洋娘舅”经验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涉外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通过吸纳外籍人士参与调解涉外纠纷,有效破解了语言、文化差异等难题。如今,“洋娘舅”经验正成为浙江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传播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理念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