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苏州7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见习记者 张仟煜)记者今天从苏州拙政园管理处获悉,该园更换竹篱笆的专项工作已正式结束。园区内,原先遍布在人行道和花草间的竹篱笆,80%已被难以察觉的黑色橡皮筋取代,其余20%的竹篱笆作为景观的一部分保留。

  摄影师张国东专门来此拍下一张没有竹篱笆的芙蓉榭照片,感叹道:“这才是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啊!”

  作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典范,拙政园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游人逐渐增多。拙政园2024年的数据显示,每天游客近两万人。使用各种规格的竹篱笆,是出于保护景观的目的。

  但竹篱笆的“泛滥”使用,让拙政园的观赏性打了折扣。“我们希望恢复拙政园的‘原真性’,完整呈现园林之美。”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说。

  “‘垃圾桶减配’试验成功,让我有信心撤掉竹篱笆。”薛志坚介绍,2019年管理处将园区内的140余对垃圾桶进行精减,辅以每15分钟一次的动态保洁,垃圾清运工作量骤降90%,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随身携带垃圾袋。

  这一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的管理思路启发了薛志坚。他决心寻找能替代竹篱笆的材料——既能保护景观,又能避免竹篱笆的问题。

  2023年年底开始,管理处先后尝试了渔网等材料,经数月测试发现存在易损、影响美观等问题。最终,黑色橡皮筋因视觉上的“隐形”、安全、低价而“入围”。

  “原先有些游客会坐在竹篱笆上休息,或跨过竹篱笆踩踏花草,有时竹篱笆还会划坏衣服。”该园90后园艺师周小林说,现在橡皮筋位置较高,当游客触碰橡皮筋时,橡皮筋可轻柔回弹,既能有效保护花草,年维护成本也由30万元降至不到1万元。

  今天上午,记者在园内随机采访了13名游客,仅两名游客注意到橡皮筋。来自内蒙古的游客王敏说:“橡皮筋非常安全,提醒作用也到位。”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看似不起眼的橡皮筋,展现出苏州古城的文明底蕴,“还景于民的同时也还信于民”。此外,竹篱笆退场,橡皮筋“上岗”,有助于建立社会信任,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角度来看,能侧面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与公德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橡皮筋的探索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同时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甚至社会文明水平提升提供了一个范本。”贺云翱说。

  (记者手记见2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