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驱动力,着力构建“校-地-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整合学校智力资源、政府政策与行业/企业前沿技术,打通“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壁垒,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为苏州汽车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学科专业布局:对接汽车产业需求,构建应用型育人体系

  学院紧密围绕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中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新工科专业集群,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

  动态优化专业矩阵,打造工科标杆。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打造与汽车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学科专业集群。在学科方面,以“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省重点学科为基础,积极布局申报“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点;在专业方面,撤销“汽车服务工程”等传统专业,新申报并获批“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形成“汽车+交通”的新工科专业矩阵。

  实践体系筑基赋能,淬炼实战本领。学院系统构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三级进阶式实践平台。基础层(实验室)聚焦工程思维锻造与工具应用能力培养;综合层(实训基地)高度还原产线环境,通过标准化流程实训练兵,强化系统集成与工艺实施能力;实战层(实习基地)深度联动苏州金龙、常熟汽饰、苏州英特模科技等区域龙头企业,创新打造“实习-毕业-就业”贯通式培养通道,驱动学生直接参与技术攻关与产品迭代全流程。

  竞赛科研双轮驱动,激活双创基因。学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引擎,构建“竞赛+科研”双轨赋能体系。学院建有苏州市唯一的大学生方程式车队,连续十年自造方程式赛车,累计荣获全国性奖项16项,车身轻量化、三合一智能电驱等硬核技术获赛事技术委员会认证,34名骨干成员考研至全国各地的名校。学生科研团队聚焦汽车新材料、节能减排等研究方向,近三年发表SCI/EI论文27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印证了双轮驱动的育人实效。

  校企协同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升级真问题

  学院与区域汽车产业链企业紧密携手,打造深度融合的战略合作联盟,共建技术攻关联合体,打通从实验室创新到生产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深耕汽车产业,深化汽车零部件产学研。聚焦汽车核心零部件“卡脖子”技术,学院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常熟汽饰、延锋汽车等共建“江苏省低碳智能座舱研发与测试工程研究中心”等系列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开展产学研合作30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推动20余项科研成果在企业实现转化。

  协同氢能技术,抢占新能源赛道制高点。学院与苏州英特模科技共建氢燃料电池系统测试平台,获批我校首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车用氢燃料电池集成与应用技术”。以区域氢能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学院与丰田、重塑、治臻、捷氢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整车控制、动力系统集成设计和整车集成试制等方向,联合申报各类专项5项,助力抢占商用车氢能技术高地。

  布局智能网联,构建车路协同创新生态。学院联合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苏州清研车联等12家企业共同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将IATF 16949质量标准、AUTOSAR架构融入人才培养,为区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蓄水池”。学院获批“苏州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实验室,为“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化运营提供生态基座。

  校地深度融合:扎根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学院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模式,深度嵌入苏州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等主导产业链,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与“人才库”。

  打造创新中心,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学院打造了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分别建成了聚焦轻量化设计与仿真、轻量化材料成型与连接等方向的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实验室;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新型动力总成创新设计等方向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创新实验室,增强学科平台服务地方效能。

  策应政府规划,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常熟市政府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学院聚焦氢燃料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精准发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每年为产业培养毕业生约80人、政校企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累计培养学生超15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约15人;在师资科研方面,引进高水平师资及产业教授近20名,选派10名青年教师赴龙头企业挂职锻炼;共建“三电”科研平台,争创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科技奖。

  发挥人才优势,创建合作共赢生态。通过“科技镇长团”挂职、企业科技副总、企业博士后等机制,学院教师深度参与政府科技、工信、交通等部门的产业调研、发展规划和双招双引工作。同时密切联系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吸引丰田氢能研发中心等15家产业链企业入驻,吸引亨睿碳纤维、正力新能等知名企业入驻,助力常熟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成链成势。

  从“制造”迈向“智造”,苏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笔,在区域产业升级的画卷上挥毫“校-地-企”协同新篇。立足制造强国、教育强国交汇点,学院矢志锚定“育一流人才、攻关键技术、强区域服务”核心使命,全力为中国汽车强国之梦擘画独具特色的“苏工方案”!

  (信息来源:苏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