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困难、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当作大事来抓。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在政策向好、环境向新情况下,民营企业又该如何激发其内生性发展活力?

  正视问题才能谋求发展

  以创新破解发展困局。一是民营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提升至6.91%,但相较于近年来美国的16%-18%、欧盟成员国的平均19%,尚存差距。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牢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还需加强,企业在科技项目立项、资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决策中参与度较低,围绕企业需求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凝练机制仍有待健全。二是民营企业制度需要继续完善。一方面,法人制度如果监管弱化虚化,那么资本市场会成为“圈钱”的游戏场,这种损害上市公司和公众利益的行为,必然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窄;另一方面,企业选择高负债高投资来扩张规模则会导致收益与风险不对称,收益归自己,债务风险则转嫁给市场和国家。行业过度扩张之后,必定会出现风险的集中释放,这给民营企业的自身发展造成了困难,也使国家整体经济调整付出代价。

  以深化改革推进民企优化经营。消费不足,好像与企业无关,其实不然,消费不足问题的根源是分配结构不合理和分配体制不公,必须靠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才能解决,但有的经营者一听说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因不够深入了解在支持响应落实层面就会错位。民营企业经营者如果对一些重大改革政策的关注不足、学习不够,那么企业经营在改革进程中就可能面临困境。只有对政策有学习有把握,有强大的国家整体发展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与政府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在社会利益最大化条件下企业效益最优化。

  民营经济实现战略转型关键在人

  决定企业战略转型的成败主要依赖于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高低。民营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最重要也最难突破的就是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或由一般的市场竞争主体转型为创新主体。我们把新发展阶段的微观企业发展方式、动力、质量变革过程称之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企业战略转型,而决定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变量就是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需要民营企业开始形成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依靠它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与制度优化,以创新化解重大关口的风险与阻力。

  导致我国民营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短缺。企业经营者并不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经营企业的专家,企业与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是资本投资者和经营者。真正的企业家有三个特征:一是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特别强,推动技术进步、创造性发展是其最重要职能;二是发展动机区别于一般经营者,真正的企业家创办和发展企业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重大难题,不是对已经存在的市场需求作出反映,因此,对自身企业的发展定位必定超越那种眼前利益的狭隘意识。另外,“民企二代”中存在不少不愿接班的情况也表明,许多家族企业没有形成长久的经营理念,短期化问题突出,亟待进行企业转型重组;三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社会责任感不仅要求把企业的创新发展成果有效地反馈社会、承担与其相称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公平等,更重要的是经营重信用、产品重质量、不投机取巧损害消费者利益。

  因此,壮大民营经济、增强民营企业信心的关键是加快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转型,显著壮大企业家队伍,着力培育战略型企业家,由企业家主导推动我国企业战略转型。让企业从单纯“谋利型”向“事业型”转变,让广大企业树立信用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坚持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加快建立内生化的创新发展机制。

  加快民营企业战略转型的对策

  制定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的长期国家规划。从战略层面壮大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战略型企业家,是加快民营经济战略转型、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重大举措。首先,高等学校应承担起培育世界一流的管理学科和管理专家的重大战略责任。加强高等学校的管理学科建设,以培育世界顶尖管理学者为核心,开设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支持教师开展前沿、创新的管理学科研究,输入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创新意识。推动政产研深度融合,建立培育企业家的政府企业高校合作机制。其次,鼓励各类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做好企业家专业培训工作。一方面,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补贴或奖励等方式,对积极开展企业家专业培训的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予以力度较大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成为培育和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加强对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育机构的监管,严格区别盈利性培训机构和非盈利性培训机构,使其各自发挥在企业家培训中的不同功能。第三,地方党校除了培育干部,也要把培训重点放在培育优秀企业家这个重要的“特殊人力资本”上。应鼓励地方党校在做好培训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培育企业家的责任,为建立新型政企关系出力。

  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完善法律体系。既注重企业与资本权益保障,又着力于有效防范化解道德风险,使企业与资本实现权责对称。另一方面,强化公司治理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最大程度抑制内部风险,建立规范透明高效的公司治理制度。

  切实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政府作为顶层设计的制定者、公平秩序的维护者和国家政策的实施者,应关注企业类型的自身差异性,从政策上向民营企业倾斜,在制度建设上多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社会而言,切实配合有关支撑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措施落地生根,增强社会互信。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该校博士生梁雅楠、周擎擎对本文亦有贡献】

王小广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