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信息焦虑”的体验吗?生怕错过“红点”而不时停下来浏览社交媒体,遇到新鲜的内容就一定要点进去看完——“错过就刷不到了”,几天内添加进收藏列表和电子书架的“宝藏”内容也许是一年都读不完的量……
合上《放不下的手机》这本书,我又回忆起自己在面对大数据的便捷时,从倍感“信息自由”的欣喜滑向迷茫焦虑的心路历程。有一段时间,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浏览关注账号的每一条推送,点开所有的“推荐内容”,保存看见的所有书籍资源,唯恐错失资讯。偶尔,对着望不到头的收藏列表,我也会自问:“这些东西是我需要的吗?我静下心来,真正钻研过什么吗?”那种注意力不断滑移的感觉,仿佛心灵之舟被庞杂的信息卷着,不知冲向了哪片海岸,船上人却还一度沾沾自喜,以为是自己在掌舵。
书中以“持续部分关注”命名这一情绪状态:“我们非常急切,以至于对于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刺激,只要是有可能得到的,当中任何一个我们都不想错过”,我们时刻提防“信息逃逸”,这种高度戒备反而使我们对手上的事情无法全神贯注——“持续部分关注”实际上就是“持续走神”,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作者尤其重视大脑中名为前额皮质的这一区域,并且将其比作交响乐团的指挥,这个比喻提醒我反思:相对于指挥应具有的那种选择、控制与协调的能动性,接受信息在这个时代太容易成为一件“被动”的事情,无论是大数据投喂到嘴边的推荐,还是各种“吸睛”题目的刺激,日渐磨平的都是我们有意识地去选择、组织自身认知与经验的能力。手机为何“放不下”?也许就像在中文的语境中,“放得下”与“拿得起”相对,共同标志了有所判断,敢于抉择的心态。放不下的背后,往往是选择能力的缺失。
“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现在想来,面对海量信息时,这种贪多求全的心态总是隐隐浮现,也许真正的稀缺资源并非信息本身,而是我们的“选择力”。读过书后,我学着有意识地调控自己与信息的关系。
比如,我会为自己筛选信息源,减少曾经习以为常的多任务处理,而把浏览推送、资讯的时间单独划出来,固定安排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避免在工作、学习或需要专注的活动中被信息流随意打断。自我反思也很重要:多问问自己诸如“我此刻真的需要这个信息吗?”“它与我当前的目标和兴趣有什么实质关联?”“我有多大可能在合理时间内回顾并消化它?”这样的问题,以时刻强化自身能动性的存在。
不禁想到,“无边框”“无边界”也是如今电子产品与软件的设计中很受欢迎的概念,这确实包含着让科技与生活更加“无缝衔接”的愿景,让我们能随时随地、流畅地接入网络空间,注意力在不同内容间“自由”切换。但同时,这种“无区别”也与“不可分辨”的隐忧挂钩,仿佛我们在信息的入侵前难分“内外之别”,失去了持守自身的屏障。
我们愿意为自己的心灵花园栽培新的花朵,却怎能放任风儿随便吹来哪颗种子都在此生根,让其杂草丛生呢?书中介绍前额叶在儿童青春期阶段发展出的新功能时,巧妙地使用了“修剪”一词,意为前额叶会主动去除神经元之间那些冗余、低效的连接,以巩固和优化正在形成的更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计划、专注等。如花园中工作的园丁,其园丁剪就像判断之“判”的立刀旁一般,是我们维护和发展自我经验所需要的“有意识的锐利”。
没有“放不下的手机”,只有对“自己正在做什么”无所觉知、无法判断的人。我相信,本书作者写作的目的并非规劝人们抛弃时代带来的新物——事实上,如果从“指挥家”这一书中的核心比喻出发,数字技术的发展就使我们得以将更多的音符与音色整合进我们的乐曲之中,又或者让我们的旋律能被更多人听到,“外来声音”固然是分散我们注意力的挑战,但又何尝不是锤炼我们精神内核稳定性与专注力的“磨刀石”呢?
马雯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