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丝路友好使者”盛典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举行。11位“丝路友好使者”以及关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友好人士齐聚一堂,分享了自己的故事。67岁的澳大利亚“爷爷”杰瑞·格雷是其中的一员。他骑行中国4万多公里,用真实的体验讲述他眼中的中国。
来中国之前,杰瑞在澳大利亚的一家英国公司工作。2004年,公司被收购,46岁的杰瑞失业了。拿到了公司的补偿金之后,他决定去教书和旅行。“我想趁这段时间看看世界。”于是杰瑞考取了成人英语教学证书,来到中国教英语。
最初,杰瑞并没有打算长期留在这里,只签了8个月的合同。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在中国住了几个月后,我渐渐爱上这里了。”就这样,杰瑞的合同又延长了一年。一年后,他邂逅了自己的妻子,于是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不走了!”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与中国紧密相连。
2008年,50岁的杰瑞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骑行穿越中国。他的初衷并不复杂,“我的母亲及外祖父都在50多岁时出现了心脏问题。”杰瑞认为,或许他的体质和家人相似,他也会遭遇相同的问题。为了让自己更健康,他决定做一些能增强心脏机能的活动,于是开启了骑行的旅程。
他的第一次骑行旅程是从澳门开始,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为终点,几乎横穿了整个中国。在这场旅程中,新疆成为他难以忘怀的地方。
“当时我们骑行到新疆的沙漠,下午1点时,气温高达45摄氏度,我们的水快用完了。”杰瑞回忆道,“我们走进一个小村庄,看到一户人家的院子开着,一位女士走出来,问我们:‘我能帮你们什么忙?’”
得知他们想买水后,这位女士主动开着三轮摩托车载他们去了3公里外的商店。“她不肯收我们的钱,我想给她20元人民币,但她拒绝了。”杰瑞感慨,如果有机会,他很想再回到那里见见她。
“当我在骑自行车时,可以感受到最原始而真实的景象和声音。”对杰瑞而言,骑行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了解中国的窗口。最近,他去了山西。“在山西骑行时,在路上我就可以闻到醋的味道,因为那里有很多地方制造醋。我还闻到了肉桂的香味,这些体验让我不虚此行。”
在中国生活的20年间,他见证了中国基础设施的变化。“中国很早就有了一个不错的铁路系统,有绿皮火车,但现在又有了更好、更快的高铁。”他表示,中国的道路和航空交通设施有了很大进步,比如,如今的新疆拥有27个机场。“这真的非常不可思议!”
更让杰瑞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不仅先进,而且价格合理。“在英国,我感觉已经无法乘火车了,因为我支付不起火车票。从英国的一端到另一端需要约350英镑,而在中国,从广州到长沙的高铁只需要300元人民币,非常实惠。”杰瑞说。
杰瑞与妻子在骑行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着慈善事业。杰瑞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第一次接触慈善活动是在中山的一次圣诞派对上。当时几位外国朋友提议在杰瑞家举办派对,结果来参加的人太多,他和妻子不得不租场地,还请了餐饮服务。最后杰瑞决定收费,并将剩下的收入捐赠给有关机构。
杰瑞没想到的是,筹集的1万元人民币,并没有花在中山,而是被用在了广西。“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城市之间的扶贫对口机制,真的太了不起了。”他感慨,中国不仅帮扶国内的贫困地区,还帮助其他国家,比如非洲国家。最近,中国宣布将对 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这标志着中国对非经贸合作进入全面零关税的新阶段。
杰瑞还在骑行中结识了许多励志人物。他曾遇到残奥会金牌得主梁贵华,他只有一条腿,但依然能拿到奥运奖牌;还有一位听力障碍的女性,什么也听不到,但仍然可以骑自行车;还有一位患有脑瘫的病人,走路时步伐非常不稳,但一骑上自行车就表现得非常出色。“这是我热爱中国的一个原因,中国真的很懂得培养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谈及未来,杰瑞坦言自己会继续骑行下去。“每次旅行都有让我想打退堂鼓的时刻。但当我停下来时,就又会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情,比如某一天我从山坡上飞速而下,景色非常美丽。只要我的双腿、心脏和身体还能支撑,我想我会继续骑行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媛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