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清晰地记得去年九月刚来到陕西铜川耀州的日子,塬上的柿子刚泛起红边。我握着粉笔站在教室的黑板前,“四则运算”的标题旁落下一串歪斜的着重号,袖口的志愿者徽标沾满粉笔灰,恍若缀着星光。这是支教生活的第17天,翻开作业本时,满页红叉如荆棘刺痛双眼,却也让我更坚定地触摸到“信心的力量”——它不仅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更点燃了教育者的初心。

  倔强的作业本:从困惑到启航

  小涛的作业本总是与众不同。竖式计算“36-4×7”时,他固执地写下“224”,还画了个委屈的笑脸。我盯着他反复擦改留下的毛边纸痕,突然想起面试支教团时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爱上数学”,此刻却像被风吹散的誓言,在秋日的窗缝里沙沙作响。

  他用方言问“括号为啥要先算”时,眼睛里闪烁的困惑,比塬上的星空还要清澈,却让我陷入沉思。我忽然意识到:支教的初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以乡土为纽带,为理论的齿轮注入润滑的温情。

  粉笔盒里的魔法:让数字长出翅膀

  第二天的黑板多了一幅彩绘:“阳光文具店”前,小明抱着3支钢笔和两块橡皮结账。我举起自制的卡通钱币,问:“钢笔8元一支,橡皮2元一块,小明带50元能找回多少?”小涛悄悄比划“8×3”的手势,漏风的门牙挤出“先算乘法”时,教室的哄笑让他缩回脖子。我赶紧递上印着算术机器人的奖励贴纸:“你帮小明找对了方向!”,他捏着贴纸的指尖微微发抖,却把贴纸端正地贴在了课本扉页。

  废旧日历纸做的“运算顺序转盘”成了课后法宝。小涛总把转盘擦得锃亮,指针转动的“咔嗒”声是我们默契的暗号。当他第一次在错题本上写对“125-25÷5”,特意用红笔在旁边画了颗五角星——这是我批改作业时常用的符号,此刻如小太阳般跃然纸上——那是他为自己点亮的信心之光。

  家访夜话:黄土高原上的星光

  深秋傍晚,我踏着碎石路走进小涛的家。炕头搪瓷缸里的铅笔削得尖尖的,旧报纸剪成的算术卡片贴满土墙。爷爷说道:“娃说老师的课像变戏法,夜里还在炕上比画‘先乘除后加减’。”灶火映着他害羞的笑脸,我突然读懂了支教的意义——我们种下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让孩子相信“我能行”的勇气。

  双向成长:从红叉到勋章

  期末时,小涛的错题本已厚如砖块。他自创的“运算顺序故事法”被制成PPT:括号是火车头,乘除是飞驰的轿车,加减是慢行的自行车。当他在讲台上磕磕绊绊地给全班同学讲解时,阳光穿过结着冰花的窗玻璃,在他额角的汗珠上折射出七彩光晕。那一刻,我忽然想起第一次站上讲台时,校长说的那句话:“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如今再看那些曾经让我失眠的红叉,竟像耀州窑瓷器上的冰裂纹,成了时光馈赠的印记。小涛的留言本上画着戴徽标的老师,黑板算式化作跳舞的小人,他在一旁写着:“黄老师让数字有了翅膀!”

  支教生活教会我,信心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当我在备课本上写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运算节奏” 时,那些曾让我畏惧的课堂困境,早已化作掌心的老茧,成为勇气的勋章。就像塬上的柿子树,在寒冬里积蓄力量,终将在春天绽放出满枝的希望。

  信心的种子,终将成林

  窗外杨树叶沙沙,一片黄叶飘落讲台。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如小涛般的孩子正用坚持浇灌信心的种子。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教育扶贫的微光汇聚成星河——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信心的点燃者。何其有幸,能与这些星光同行,在照亮童真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系西安工程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中心小学)

黄伊筱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