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已逐渐成为不少都市女性群体的潮流。观察身边的例子,大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喝茶、练瑜伽,而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与学问根基。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我也对中医产生了兴趣。
以前我总认为中医是一门玄奥的学问,望闻问切背后需要熟知数百种药材的性味归经,精通人体的经络穴位,理解阴阳气血、表里虚实的辨证,甚至还要深谙五行八卦。这些让我完全不知从何处开始学习。
读完李辛的《经典中医启蒙》后,我却得到了一个朴素的答案:学中医,要从关注自己的精气神开始,从过好每一天开始。
养生之道,首在养神。书中提到现代人最常陷入的困境是“临事不能决”。从午餐吃什么这样的小事,到关于职业或亲密关系的重大抉择,我们大多时候都在分析、权衡,或许已经“志意过用”。书中写道:“你的身和心相对平常一点,相对简单一点,你就有机会意识到自己身心上新出现或已经存在很久的杂质——那些多余的、复杂的、混乱的东西。”这就是传统文化里讲的“觉”,一面可以照见自己的镜子。
2023年的夏天,我离职在家休息。我保持着“一日一事”的节奏,其余时间率性而为。看似慵懒,思绪却十分清晰——不仅延续了阅读写作的日常,还真切感受到瑜伽的魅力,更意外地完成了百余课时的心理咨询课程学习。当身心卸下重负,反而更能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
然而,重返职场后,那些被工作片段充斥的梦境频频造访。这些反复出现的场景就是我的镜子,它在不断提示我:目前在工作中消耗的心神或许已过多,不妨将紧绷的心弦松一松,往回收一些,更多地放下一些。
读完这本书,我也深刻理解了中医诊病与西医最大的不同——中医既看肉体病症,也关注能量与精神的淤堵。通俗地说,如果一个人精气神饱满,能吃能睡,问题就不会太大。书中有个生动的比喻:人就像一间屋子,主人若在家,小偷往往不敢闯入。也就是说,人的心神若守得住,疾病也会绕道而行。
怎样让心神常在呢?中医特别强调“开阖”的平衡,这是贯穿生命的基本节奏。
“开”不仅是身体的运动——出汗、排便、工作、社交都是“开”,敢流泪、敢表达、敢休息、敢买下心仪的衣服也是“开”;而“阖”则意味着收敛与沉淀。现代人常误以为人生只有开拓进取,却忘了“阖”才是涵养生命力的关键。
有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回家后都会运动,结束休息时大约是晚上九点半。这样的习惯保持了一个月,本以为迎接我的会是强健的体格与苗条的身线,谁知却迎来了细菌感染并高烧不止。读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那段时间我的身心从早到晚一直处在“开”的状态——开车通勤是“开”,工作沟通是“开”,运动也是“开”。也就是说,我完全忽略了“阖”,所以我的身心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在那之后,我有意识地调整了晚上的运动项目,更多地做向内观的活动,而不再追求时长与暴汗。
再深入一层想,要求自己每天运动也反映了我对身体机能下降的焦虑,背后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可能过高。中医提倡“舒缓神气”,应该把精神和能量的运行速度缓和下来,练习放松,接纳放松,从而真正地放松、活出生命本身的光彩,而不是把身体拗成一种特有的形状。
书中的养生,不在于依赖虫草灵芝,而是调整生活习惯与心理模式。中医的精髓,也不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在每日的饮食起居、喜怒哀乐里。所以说,追求身心健康应该是内修的日常,过好每一天便是最好的中医入门之道。
黄霖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