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行走日渐变成快时代里的一种奢侈,我们也迎来一波又一波人工智能时代赐予的不出门便能“观览天下美景”的福利。人工智能给山河间的行走者带来了各种便利,但也可能会让我们身上的阅读本能,和自然打交道、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本领减弱。人类既不能完全丢弃行走,也无法回避迎面而来的智能影响。“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行走”成了一个大话题。
套用电影《罗马假日》中的那句台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现在,我们可谓是“要么选择脚踩大地行走在路上,要么选择足不出户享受智能时代带来的‘网上行走’,脚步和思想,至少得有一个在路上”。
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惶恐,像一柄短剑的双刃,正逐渐刺入我们的生活与行走中。我们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担心它取代旅行原初的、本色的快乐。外在形式上,我们的行走依然是用双脚,这种古老的行走方式没什么变化,但我们出发前做的各种攻略、携带的智能穿戴设备及依靠的机器,提升了行走的安全系数,也悄然改变了“行走”的意义、内容和方向。很多人过分依赖科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忽略了认真地阅读——其中既有书籍的阅读,也有对山河、历史与人性的阅读。
现在,每当选择出行前,我和这个时代的很多“行人”一样,得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规划路线、制定可靠的出行攻略。人工智能给我提供的信息中,有的是文字,为我补足了一些欠缺之处;有的是照片,它们或许是摄影师拍摄的,或许是AI技术合成的,有着令人窒息的美感,这让人工智能成为我的“望远镜”。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阅读是你打开通往外界视窗的望远镜,行走是为了丰富自己人生而支起的一根拐杖。我很欣赏清代文学家张潮的这句话:“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句话放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仍不过时,是阅读与旅行相结合的最佳注释。
踏上属于自己的旅途,我时时提醒自己: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的眼镜,但要警惕,不能让它成为我的眼睛;别人笔下美好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镜头下美好的照片代替不了自己亲眼见。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服务性的咨询,但传递不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人工智能时代的“行走”,无疑是技术、社会与哲学的融合,但不能缺失传统行走中的浪漫、温情与诗意。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的拐杖,但过分依赖这根拐杖,会让我们面临失去双脚的危险,只有自己的丈量,才能测试出大地的温度和历史的冷暖。
在人工智能时代想要“行走”的年轻人,不要放弃传统的旅行者身上具备的美德。AI优化的交通信号系统、北斗信号下的导航App,手机界面上的温度、海拔测试功能等,是科技给我们行走的“加持”。然而,强大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便利,但无法提供一颗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心,一双在行走中发现美的眼睛,更无法提供一个强壮的身体。
我们不能丢掉旅行者应具备的激情与好奇,这是远行的重要动力。激情,是你行走途中对付失望、烦恼、挫折、无聊和迷茫的最好武器;好奇,能令你永远保持童心与兴趣,在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行走”不仅是物理位移,更是我们深入不同环境中的另一种学习方式。不良的行走习惯会对要去的地方产生不好的影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优秀的“行走者”要有生态概念,注重环保,敬畏山水,成为一间移动的课堂。
当代青年,如果能有阅读和旅行的完美结合,能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便能拥有一种丰盈而浪漫的生活。
(作者为第六届“中国当代徐霞客”,2015年)
唐荣尧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