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运行方式。从导航推荐到智能翻译,从AI摄影到在线课堂,生活似乎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不必亲历”。但在这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行走。不是“浏览式”的走,而是“深度参与”的走;不是“打卡式”的旅行,而是“心灵式”的出发。

  过去这些年,我4次登顶珠穆朗玛峰,10次登顶海拔8000米以上雪山,142天完成了“7+2”(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点)计划,用脚步丈量过100个国家,到过世界最偏远的角落。在AI时代,行走仍有价值吗?我想,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我们对“成长”的重新定义。

  年轻人通过AI可以极快地获得资讯,却可能忽视了“信息”与“智慧”的区别。行走,是把碎片的信息转化为内化的智慧。登山让我明白,真正的坚持不是热血澎湃的呐喊,而是暴风雪中一次次不放弃的脚步;潜水让我理解,深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未知的好奇。

  AI无法模拟你在高原稀薄空气中前行的窒息感,也无法替代你在夜晚仰望星空时那一瞬间的感动与孤独。正是这些体验,塑造了一个人面对不确定世界的底气。

  我们太容易用滤镜美化世界,用算法筛选视角。很多人旅行,不再是“看世界”,而是“给世界看”。但真正的行走,不是为了在朋友圈取悦他人,而是为了“找回自己”。我曾在南极的风暴中冻到无力言语,也曾在非洲草原听到猛兽咆哮,那些经历并不“美丽”,但它们真实、粗粝、深刻。

  在这个虚拟构建逐渐取代现实的时代,年轻人尤其需要通过真实行走来建立与世界的连接——通过一次搭便车的惊喜,一次意外航班取消的自我调适,一次与陌生人的深夜交谈,学会成长、理解、换位思考与行动。

  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行走?不是豪华团建式的“打卡旅行”,而是有深度、有温度、有思考的出发。

  我建议以下3种行走方式:

  地理上的远行:走出熟悉的区域,去山川湖海中认识世界的多样性;

  心理上的行走:在旅途中独处,面对自己的恐惧、渴望与局限;

  文化上的穿越:去理解他者的语言、宗教、习俗,从而反观自己。

  我见过很多青年在旅途中“重塑人生”。一个在社交平台迷失自我的女孩,在高原徒步中找回了自律与尊重自然的谦卑;一个长期被焦虑笼罩的男孩,在雪山脚下学会了“接受无能为力”。

  我并不反对技术,相反,我常用AI工具规划路线、识别地形、管理健康数据。但我始终记得:工具服务于目的,而不是主导思维。年轻人要学会驾驭AI,而不是依赖AI。我们要做的,不是被技术牵着走,而是带着人性与理想,去赋予技术更多的善意。

  《徐霞客游记》写尽山河,而他用一生也只是“窥见中国版图的一角”。今天的我们有条件环游世界,却常常只愿窝在熟悉的虚拟角落。真正的行走,必须回归“心”的出发。它不是逃离生活,而是与生活和解;不是抵达终点,而是成为那个更完整的“自己”。

  愿年轻人,在AI构建的世界中,不忘用脚步丈量真实;愿你们在算法之外,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

  (作者为第四届“中国当代徐霞客”,2011年)

王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