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了,陆军勤务学院某系的一群年轻科研人员,在邓安仲教授的带领下,还在围绕“敌”无人机袭击固定军事设施目标防护问题热烈讨论着,大家丝毫没有困意。

  邓安仲是陆军勤务学院某系主任,这些年,他刻苦攻关克难,多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重大任务,先后荣获军事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各3项,被表彰为陆军第七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

忠诚

  “一路走来,我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平台,从事着自己挚爱的科研、教学事业,我为我的选择和坚守感到骄傲自豪!”2024年12月,陆军勤务学院组织的年终述职述学述廉大会上,邓安仲动情地说。

  “邓安仲始终把忠诚融入血脉、把初心刻在心间,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同事李胜波说。

  时间回到1991年,高中毕业的邓安仲毅然选择报考军校,走上从军报国的道路。

  一场快打快收场的“海湾战争”,让邓安仲第一次闻到了高科技战争带来的硝烟味。复盘这场战争,邓安仲深受触动:“现代战争原来还可以这么打?传统作战样式已经落后了,我们要有危机感。”

  “请党组织考验我,我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读书期间,邓安仲在入党申请书中郑重写下自己的誓言。

  1998年,研究生毕业的邓安仲被分配到如今的陆军勤务学院,专门从事军事工程建筑材料教学科研工作。从此,这个梦寐以求的平台成了他施展才干的舞台,邓安仲一干就是26年。

  军事设施是战场体系的重要构成,是直接的战争准备和战斗力的基础支撑。

  “坐在办公室里,就会无法全面了解部队的需求。”近年来,邓安仲注重调查研究,先后带领团队上高原、走戈壁,行程上万公里,指导帮助一线部队解决了军事设施基础建设的各种难题,形成多个调研报告,为上级机关提供了决策参考。

  “老旧比例偏高、保障效能下降,制约着新时代国防工程建设发展。”邓安仲作为国防工程整治质量评估这一课题负责人,率领团队迎难而上,查找大量国内外相关案例,严谨论证细致比对各项数据,对老旧国防工程整治进行了科学规范评估,提出了合理性意见,为上级机关决策提供了翔实、科学的智力支持。

  全军基建营房某项改革任务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机关密切关注,基层热切期盼。作为论证组组长,邓安仲带领团队跑遍上百个国防工程,白天看现场、查问题,晚上理情况、写评估,形成20余万字的数据分析,为该项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段时间,邓安仲受命将目光聚焦到如何把闲置资产转化成保障资源上,他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笔‘经济账’,更是‘军事账’‘政治账’”。

  为破解储备土地闲置与战备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邓安仲带着团队将原来用宽散区间评估设施质量的方法,转化为精确可视化的数据模型,通过开发设施质量管理一张图系统,确立形成了国家军用标准。

打赢

  莽莽雪域边关,官兵枕戈待旦。某新型复合材料装配式工事技术,在高原高寒地区正式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边防军事设施为战效能,领衔这项科研成果的正是邓安仲。

  作为军事设施领域专家,邓安仲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坚持研为战、研为教导向,一心向战斗力聚焦、向服务保障打赢用劲,多项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某边防一线官兵战备设施条件艰苦,邓安仲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复合材料装配式工事技术,有力保障了战斗力生成。

  为使高原高寒地区营房建得好、官兵住得暖,邓安仲牵头负责高原高寒环境下营房建设与住用供暖技术研究,攻克了极端环境封闭空间长时间独立蓄热控温的一系列难题,在高海拔地域设计建成了装配式营房。

  近年来,邓安仲牵头承担了某体系建设论证任务,开展了某方向野营保障研究、某海域岛礁抢修方案拟制,形成了“基础型器材+场景专用型器材”相结合的模块化建设方案。

  “只要有需要、只要有时间,科技研究我就要一直搞下去!”邓安仲说,目前他和团队正着手研发的新项目,已经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值得可喜的是,由邓安仲牵头负责的某项研究,获评军事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当

  2011年3月,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首次全线运行。曾经,位于重庆沙坪坝郊野的团结村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在许多车站老职工的记忆中,那个小站夜里常常只有一盏昏黄的孤灯独明。

  2015年冬,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渝新欧铁路顺利建成,随着汽笛声响起,一列列国际班列缓缓驶出站台,直奔万里之遥的德国杜伊斯堡港,造福沿途多个国家的人民。

  然而,谁又能想到,开通初期,班列却因受制于高原高寒环境而迟迟无法实现常态化运输。于是,驻地政府慕名找到邓安仲,请他牵头攻克高原高寒条件下独立控温难题。

  “科研的目的就是为国为民,为国家作贡献,我义不容辞。”平凡的话语诠释着科研人的情怀与担当。搞论证、出方案、做实验……从2012年开始,邓安仲团队攻关研发“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把集装箱温度始终控制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中欧班列冬季运输电子产品的难题。2015年冬,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渝新欧班列实现电子产品冬季常态化运营,让沿途各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不再受季节的制约。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曾经的“团结村”小站已经发展成为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的国际物流枢纽园,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出国门。

  “作为军队科研工作人员,一定要直面国家、军队建设的使命任务,把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融入到强国强军的宏大时代背景之中,勇于挑战,攻坚克难。当解决掉难题,看到自己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内心是非常愉悦和骄傲的。”邓安仲说。

育人

  众筹式教育、情境式课堂、案例式教学、思辩式研学……陆军勤务学院承办的某培训班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氛围浓厚。由邓安仲跟踪指导的教学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员学习成长。

  “没想到院校教育还可以这么搞?这样的课很受欢迎!”学员们评价说。

  在邓安仲看来,院校教育工作不但要跳出固有模式,还要树立系统思维,敢于向问题动刀。

  在一次学院组织的议教会上,邓安仲连发三问:军事设施专业作为后勤专业,为什么我系招生不连续?新时代军事设施保障已经深入战场体系内的每一个环节,我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重塑是否跟上了学科专业体系的演变?在新的挑战面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转型重塑?

  “抓教育就要有邓安仲这样的‘邓三问’精神!”学院领导当场给予充分肯定。

  同事解亚说,邓安仲抓教育既在总体上把方向,又能根据每个人特长量身打造培养,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26岁时,就成为后勤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要是没有战胜困难的拼搏劲头,就不会有今天的收获。”邓安仲经常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激励学生们大胆创新。

  邓安仲发现,学生王欣宇方在科研方面有潜力,在全军系统性国防工程的基础数据掌握上有思路、有办法,便让他进行后续深度挖掘,结果任务完成出色。于是,又让他独自挑起了一个项目的大梁。

  “如果没有教授的引导,可能我现在不会走上军事设施研究道路。”解亚是邓安仲带的一名博士生,2019年入学时,他站在选择专业技术和指挥管理岗的分岔口,邓安仲了解到解亚对计算机编程和自动控制领域比较感兴趣,将他往智能优化和作战仿真道路上引,结果解亚的研究“如鱼得水”。毕业时,解亚的论文获评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抓团队就是抓发展,育人才就是谋未来。”在对青年教师的培育中,邓安仲确立了“育苗子、搭台子、压担子、铺路子、留种子”的“五子思路”,锻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涌现了一批正高职称、博士生导师为代表的中坚骨干力量。

  在学院工作20多年,邓安仲先后指导培养了20余名硕士、博士,所属教研室的3个年轻科研团队能够独当一面,如今已收获两个军事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是科研工作者的春天,党中央大力支持科研工作,我们更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年近半百的邓安仲壮心不已,继续紧跟科技前沿、聚焦未来战场,向着科技强军新高地发起新的冲锋。

赵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