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重返讲台 科学技术赋能五育
合肥包河区: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5日 02版)
“教育怎么改革,还要听听家长的意见。”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家长,黄夕婷没想到,不久前自己和其他9名家长一起受邀参加了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委教育工作会议。这在当地教育界,还是第一次。
“规格很高,区里四大班子领导都在。我们仔细聆听了区教体局局长的报告和区委书记的讲话,知晓了本区近期教育发展重大决策部署,也有机会代表家长直接发声。”她感慨,“这样的会议接地气,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从口号落到实处。”
区委教育工作会议是包河区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议事平台,为避免会议“形式大于内容”、部署“从纸上到纸上”,近年来包河区以此为突破口,狠抓决策制度建设与任务督办管理,压茬推进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在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提升上取得显著成效,营造了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
找准改革切入点,让学校回归教学
从某种角度看,区委教育工作会议是包河区教育改革的“指挥部”“发动机”,在顶层设计上,首先要找准改革切入点,从而牵引出综合改革的系列举措。
2023年包河区委教育工作会议一开场,就部署了书记校长回归教学一线的举措,旨在牢固树立“教学第一导向”的理念,由此吹响了改革的集结号。按照部署,52所区属中小学共计55名书记校长全部排出课表,这些曾经的教学能手重返讲台,发挥教学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此举一出,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如果长期脱离课堂,不知道孩子们在想啥,怎么可能抓好教学?”一名合肥教育界人士分析,让书记校长上讲台,就是要让教育家办学、让教育家治校,校领导必须是会教学、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两者不能偏废其一。
为确保校领导安心教学,包河区教体局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保驾护航”——周一作为全区教育系统“无会日”,原则上不安排须由书记校长参加的会议;上级领导来学校调研、检查时,书记校长如果有课,无须陪同。此外,精简各种与教学教研无关的社会性事务,严格实行“进校园事项”审批制度,真正做到“把宁静还给校园,把时间还给教师”。
让书记校长回归教师本色的背后,更深层次反映出校领导如何“去行政化”的问题,不再把校长当作一个“官位”,由此牵引出“校长任期制”的改革。
包河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专门文件,明确校长、书记岗位不设行政级别,3年一届任期,探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此外,文件还明确规定,参与一线教学年度考核中连续两次被约谈的,将予以免职,再次呼应了“教学为先”的导向。
“行政服务教学,而不是领导教学,校长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好学生和教师。”包河区一名中学校长表示,“只有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排除掉,把认识统一到‘课堂为大、教学为大’上来,才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
“近年来,区委教育工作会议共计部署了八大类、20个具体事项,全部得到落实,这归功于严格的督办制度。”包河区教体局局长李磊表示,其中“销号制度”明确了量化指标与完成时限,分级审批销号,督查部门复核,最后主要领导签字确认。“通过闭环管理,确保任务从部署到落实全程可控,避免‘纸上落实’,真正实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今年3月区委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依托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区里接连出台3个文件,“落实之高效,可见一斑”。
以人为本,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要全力以赴优化师资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相比其他阶段性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历届区委教育工作会议的中心议程。
包河区树立党管人才的大人才观,将优秀教师引育放在全区人才战略高度上进行通盘考虑。2023年以来,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教体局等多部门联动,举办60场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引进教师725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49人。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使包河区目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突破千人,“硕博比”提升到15.1%,在全国城区处于领先位置。
育与引同等重要。包河区教体局人事科科长吕虎明介绍,相关部门联动市区两级96个教育名师工作室资源,为新入职的教师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并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成长档案,量身培养,助其早日成为教学能手。
“新引进的这批高学历教师中有不少人已崭露头角,在教学、教研比赛中开始拿奖,我们对此表示鼓励的同时,也希望他们继续‘墩墩苗’,把基础打牢。”他说。
此外,包河区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年轻在职在编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比如享受与引进硕士、博士同等待遇等。“考虑到青年教师多是业务骨干,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相关政策特别强调,学校要合理安排工作,支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吕虎明介绍,这激发了教师学历提升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博士在读5人、硕士在读141人。
今年的区委教育工作会议还宣布,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编外教师工资待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整体提待遇、上升有通道、优教给优酬”。区委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了相关经费。改革后,编外教师的待遇将明显提升。
“以人为本”必须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对于资深的专家型教师,包河区出台“名优教师评选激励办法”,今年认定了两名“领航园丁”和1名“卓越园丁”,享受团队建设、医疗补助等方面的“最高礼遇”。
作为“领航园丁”,合肥师范附小正高级教师冯璐表示:“希望自己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勇于打破职业天花板,不断追求卓越。”
超前谋划,以科学技术赋能五育并举
2024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下文要求,秋季学期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做到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每天开设两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在此之前,包河区教体局就启动了“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全面试点,在盘活师资资源、优化场地空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还通过引进智慧体育装备,探索数字赋能体育的新路径。
包河区电教与装备中心主任蔡茜介绍,全区54所学校不依靠财政资金,通过社会化运营的方式,引入智慧体育装备“魔镜”,建立智慧体育教室,有效弥补了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这等于体育课堂上又多了AI老师,可以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动作,并进行运动数据监控,教学效果有了大幅提升”。
“一个家庭攒点钱,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一个党委、政府有点好资源,也要首先想到孩子,并且长期坚持投下去。”包河区委主要负责人在区委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
除智慧体育装备外,包河区还同期引进了“智慧钢琴”,在11所学校试点应用。“我们的学生在智慧钢琴教室实现AI模考,接受一对一的辅导。他们在学音乐的过程中,也顺便考了级。”合肥师范附属第三小学华山路校区执行校长方义伦表示,智慧钢琴的引入有效解决了“买琴贵,练琴难”的问题,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尤其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科学教育需要提前布局。区委教育工作会议当初提出为全区52所学校配齐科学副校长的任务,目前已超额完成,全区每所学校都配备了两名科学副校长。
合肥师范附小教学部副主任胡兴勇介绍,学校的两名科学副校长每月都会到学校指导科学课教学与社团活动。他们除了讲授孩子们感兴趣的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前沿知识,还策划指导了“数字科学家”“科技长廊探究”等体系化课程,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教育改革不是想一出是一出,就一处干一处,而是结合实际、立足全盘的综合考量与整体谋划。”在包河区委主要负责人看来,所有改革举措聚焦“教学质量”这一核心,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师资力量、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5日 02版
“教育怎么改革,还要听听家长的意见。”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家长,黄夕婷没想到,不久前自己和其他9名家长一起受邀参加了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委教育工作会议。这在当地教育界,还是第一次。
“规格很高,区里四大班子领导都在。我们仔细聆听了区教体局局长的报告和区委书记的讲话,知晓了本区近期教育发展重大决策部署,也有机会代表家长直接发声。”她感慨,“这样的会议接地气,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从口号落到实处。”
区委教育工作会议是包河区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议事平台,为避免会议“形式大于内容”、部署“从纸上到纸上”,近年来包河区以此为突破口,狠抓决策制度建设与任务督办管理,压茬推进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在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提升上取得显著成效,营造了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
找准改革切入点,让学校回归教学
从某种角度看,区委教育工作会议是包河区教育改革的“指挥部”“发动机”,在顶层设计上,首先要找准改革切入点,从而牵引出综合改革的系列举措。
2023年包河区委教育工作会议一开场,就部署了书记校长回归教学一线的举措,旨在牢固树立“教学第一导向”的理念,由此吹响了改革的集结号。按照部署,52所区属中小学共计55名书记校长全部排出课表,这些曾经的教学能手重返讲台,发挥教学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此举一出,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如果长期脱离课堂,不知道孩子们在想啥,怎么可能抓好教学?”一名合肥教育界人士分析,让书记校长上讲台,就是要让教育家办学、让教育家治校,校领导必须是会教学、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两者不能偏废其一。
为确保校领导安心教学,包河区教体局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保驾护航”——周一作为全区教育系统“无会日”,原则上不安排须由书记校长参加的会议;上级领导来学校调研、检查时,书记校长如果有课,无须陪同。此外,精简各种与教学教研无关的社会性事务,严格实行“进校园事项”审批制度,真正做到“把宁静还给校园,把时间还给教师”。
让书记校长回归教师本色的背后,更深层次反映出校领导如何“去行政化”的问题,不再把校长当作一个“官位”,由此牵引出“校长任期制”的改革。
包河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专门文件,明确校长、书记岗位不设行政级别,3年一届任期,探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此外,文件还明确规定,参与一线教学年度考核中连续两次被约谈的,将予以免职,再次呼应了“教学为先”的导向。
“行政服务教学,而不是领导教学,校长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好学生和教师。”包河区一名中学校长表示,“只有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排除掉,把认识统一到‘课堂为大、教学为大’上来,才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
“近年来,区委教育工作会议共计部署了八大类、20个具体事项,全部得到落实,这归功于严格的督办制度。”包河区教体局局长李磊表示,其中“销号制度”明确了量化指标与完成时限,分级审批销号,督查部门复核,最后主要领导签字确认。“通过闭环管理,确保任务从部署到落实全程可控,避免‘纸上落实’,真正实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今年3月区委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依托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区里接连出台3个文件,“落实之高效,可见一斑”。
以人为本,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要全力以赴优化师资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相比其他阶段性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历届区委教育工作会议的中心议程。
包河区树立党管人才的大人才观,将优秀教师引育放在全区人才战略高度上进行通盘考虑。2023年以来,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教体局等多部门联动,举办60场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引进教师725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49人。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使包河区目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突破千人,“硕博比”提升到15.1%,在全国城区处于领先位置。
育与引同等重要。包河区教体局人事科科长吕虎明介绍,相关部门联动市区两级96个教育名师工作室资源,为新入职的教师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并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成长档案,量身培养,助其早日成为教学能手。
“新引进的这批高学历教师中有不少人已崭露头角,在教学、教研比赛中开始拿奖,我们对此表示鼓励的同时,也希望他们继续‘墩墩苗’,把基础打牢。”他说。
此外,包河区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年轻在职在编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比如享受与引进硕士、博士同等待遇等。“考虑到青年教师多是业务骨干,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相关政策特别强调,学校要合理安排工作,支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吕虎明介绍,这激发了教师学历提升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博士在读5人、硕士在读141人。
今年的区委教育工作会议还宣布,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编外教师工资待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整体提待遇、上升有通道、优教给优酬”。区委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了相关经费。改革后,编外教师的待遇将明显提升。
“以人为本”必须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对于资深的专家型教师,包河区出台“名优教师评选激励办法”,今年认定了两名“领航园丁”和1名“卓越园丁”,享受团队建设、医疗补助等方面的“最高礼遇”。
作为“领航园丁”,合肥师范附小正高级教师冯璐表示:“希望自己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勇于打破职业天花板,不断追求卓越。”
超前谋划,以科学技术赋能五育并举
2024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下文要求,秋季学期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做到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每天开设两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在此之前,包河区教体局就启动了“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全面试点,在盘活师资资源、优化场地空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还通过引进智慧体育装备,探索数字赋能体育的新路径。
包河区电教与装备中心主任蔡茜介绍,全区54所学校不依靠财政资金,通过社会化运营的方式,引入智慧体育装备“魔镜”,建立智慧体育教室,有效弥补了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这等于体育课堂上又多了AI老师,可以一对一指导学生的动作,并进行运动数据监控,教学效果有了大幅提升”。
“一个家庭攒点钱,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一个党委、政府有点好资源,也要首先想到孩子,并且长期坚持投下去。”包河区委主要负责人在区委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
除智慧体育装备外,包河区还同期引进了“智慧钢琴”,在11所学校试点应用。“我们的学生在智慧钢琴教室实现AI模考,接受一对一的辅导。他们在学音乐的过程中,也顺便考了级。”合肥师范附属第三小学华山路校区执行校长方义伦表示,智慧钢琴的引入有效解决了“买琴贵,练琴难”的问题,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尤其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科学教育需要提前布局。区委教育工作会议当初提出为全区52所学校配齐科学副校长的任务,目前已超额完成,全区每所学校都配备了两名科学副校长。
合肥师范附小教学部副主任胡兴勇介绍,学校的两名科学副校长每月都会到学校指导科学课教学与社团活动。他们除了讲授孩子们感兴趣的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前沿知识,还策划指导了“数字科学家”“科技长廊探究”等体系化课程,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教育改革不是想一出是一出,就一处干一处,而是结合实际、立足全盘的综合考量与整体谋划。”在包河区委主要负责人看来,所有改革举措聚焦“教学质量”这一核心,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师资力量、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