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打造书院新形式 培育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9日 07版)
在教育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教育家型教师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教育能力、深厚的教育情怀,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单位,河南大学教育学系创建于1923年,从教育学系到1999年成为教育科学学院,再到2021年变成教育学部。百年发展历程中,河南大学教育学科的教授不仅教书育人,而且创设条件,培育教育家型教师。20世纪30年代,李廉方创设开封实验区,带领师生开展廉方教学法实验;20世纪80年代,王非等在开封县街小学实施整体改革实验;21世纪初,选派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到附属学校担任校长(园长),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全面推进附属学校教育改革和实验。2020年,教育学科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成立“河南教育家书院”(以下简称“书院”)这一创新平台,基于职前职后教师贯通式、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思路,深耕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土壤,在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卓越教育能力和深厚教育情怀的教育人才方面持续深耕,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师德铸魂,筑牢教育者的精神高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灵魂,也是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基石。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先从师德涵养抓起,依托“师德课堂”这一品牌活动,构建了“理论+实践”双轨德育引领育人模式,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师德引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依托“师德课堂”,传承楷模精神。学院充分利用教育家书院云平台,联合中原名师流动站,邀请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时代楷模”“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开展系列师德讲座。这些讲座以“爱国守法、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覆盖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广大教师群体,吸引了数百万人的观看与学习。
知行合一,践行师德规范。为了让师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学院在师德建设中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育见习、实习实训等活动,让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体验师德的力量,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
锤炼韧性,砥砺教育坚守之志
职业韧性是教师在面对职业生涯挑战与压力时,积极适应并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能力。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在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韧性的培养,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多管齐下,培养教师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品质。
多元课程赋能,增强心理韧性。学部精心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帮助师范生理解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
实践平台搭建,锤炼职业韧性的实战场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训、教育见习等活动,为师范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师范生可以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接触并适应教学工作,学会在实践中反思与调整,从而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卓越讲堂”引领,激发职业韧性的内在动力。“卓越讲堂”是书院为培养“未来领军型卓越教师”而创建的新型交流互动平台。在这里,入院研修的中原名师、名校长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职业发展历程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以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案例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增强他们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决心与信心。通过“卓越讲堂”,师范生能够感受到教育家型教师的魅力与风采,从而激发其职业韧性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数字驱动,开启教育创新之门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教育的面貌。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赋能,通过“教育家云书院”平台、线上高水平讲座、经典读书会等形式,帮助教师紧跟教育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
搭建云平台建设,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学习效率。“教育家云书院”平台是学部数字化赋能的重要载体,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学习材料,还通过在线直播、录播回放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平台随时随地参与学习、交流心得、分享经验,极大地拓宽了学习渠道,提升了学习效率,实现专业的持续成长。
“云工作室”助力,强化名师引领,促进协同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学院在“教育家云书院”平台上为中原名师量身打造了个人“云工作室”。在“云工作室”里,中原名师们可以与工作室的教师以及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师范生进行实时交流、分享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名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其他教师以及职前的师范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云工作室”还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教师及职前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支持。
学科融合,拓展教育广阔视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提升教师教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关键维度。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凭借丰富的多学科资源和科研平台,在构建和完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学部依托书院打造“中原会讲”等品牌活动,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
创建“中原会讲”品牌,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学院打造的“中原会讲”品牌活动,汇聚了高校专家、学者、一线名师以及书院研究员等各方教育精英,打破学科壁垒,围绕“新课程标准”“教育家精神”“跨学科教学实践”等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参与这些活动的教师及职前师范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探索出许多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项目实践探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学部承办了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实验班,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来自不同学科的“准教师”们与书院研究员紧密合作,通过共同备课、联合授课等方式,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到教学中。通过跨学科融通,学部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范生。这些人才毕业入职之后,能够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为学生营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征程中,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凭借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师德涵养到职业韧性培养,从数字化赋能到跨学科融通,学部为培育职前师范生及引领职后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一批批优秀的师范生从这里走出,成为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而职后的教师则能够从书院精心设置的活动中习得教育思想,获得教育智慧,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能力。然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将继续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创新师德教育形式;持续优化职业韧性培养体系,为教师们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实践锻炼机会;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加高效、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化跨学科融通,拓展学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培育更多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大先生”,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辉煌新篇章!
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强国背景下农村新生代教师职业韧性发展及支持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HA240097]阶段性成果
(信息来源: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9日 07版
在教育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教育家型教师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教育能力、深厚的教育情怀,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单位,河南大学教育学系创建于1923年,从教育学系到1999年成为教育科学学院,再到2021年变成教育学部。百年发展历程中,河南大学教育学科的教授不仅教书育人,而且创设条件,培育教育家型教师。20世纪30年代,李廉方创设开封实验区,带领师生开展廉方教学法实验;20世纪80年代,王非等在开封县街小学实施整体改革实验;21世纪初,选派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到附属学校担任校长(园长),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全面推进附属学校教育改革和实验。2020年,教育学科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成立“河南教育家书院”(以下简称“书院”)这一创新平台,基于职前职后教师贯通式、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思路,深耕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土壤,在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卓越教育能力和深厚教育情怀的教育人才方面持续深耕,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师德铸魂,筑牢教育者的精神高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灵魂,也是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基石。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先从师德涵养抓起,依托“师德课堂”这一品牌活动,构建了“理论+实践”双轨德育引领育人模式,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师德引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依托“师德课堂”,传承楷模精神。学院充分利用教育家书院云平台,联合中原名师流动站,邀请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时代楷模”“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开展系列师德讲座。这些讲座以“爱国守法、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覆盖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广大教师群体,吸引了数百万人的观看与学习。
知行合一,践行师德规范。为了让师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学院在师德建设中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育见习、实习实训等活动,让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体验师德的力量,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
锤炼韧性,砥砺教育坚守之志
职业韧性是教师在面对职业生涯挑战与压力时,积极适应并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能力。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在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韧性的培养,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多管齐下,培养教师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品质。
多元课程赋能,增强心理韧性。学部精心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帮助师范生理解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
实践平台搭建,锤炼职业韧性的实战场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训、教育见习等活动,为师范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师范生可以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接触并适应教学工作,学会在实践中反思与调整,从而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卓越讲堂”引领,激发职业韧性的内在动力。“卓越讲堂”是书院为培养“未来领军型卓越教师”而创建的新型交流互动平台。在这里,入院研修的中原名师、名校长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职业发展历程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以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案例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增强他们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决心与信心。通过“卓越讲堂”,师范生能够感受到教育家型教师的魅力与风采,从而激发其职业韧性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数字驱动,开启教育创新之门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教育的面貌。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赋能,通过“教育家云书院”平台、线上高水平讲座、经典读书会等形式,帮助教师紧跟教育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
搭建云平台建设,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学习效率。“教育家云书院”平台是学部数字化赋能的重要载体,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学习材料,还通过在线直播、录播回放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平台随时随地参与学习、交流心得、分享经验,极大地拓宽了学习渠道,提升了学习效率,实现专业的持续成长。
“云工作室”助力,强化名师引领,促进协同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学院在“教育家云书院”平台上为中原名师量身打造了个人“云工作室”。在“云工作室”里,中原名师们可以与工作室的教师以及来自其他学校的教师、师范生进行实时交流、分享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名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其他教师以及职前的师范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云工作室”还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教师及职前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支持。
学科融合,拓展教育广阔视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提升教师教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关键维度。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凭借丰富的多学科资源和科研平台,在构建和完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学部依托书院打造“中原会讲”等品牌活动,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
创建“中原会讲”品牌,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学院打造的“中原会讲”品牌活动,汇聚了高校专家、学者、一线名师以及书院研究员等各方教育精英,打破学科壁垒,围绕“新课程标准”“教育家精神”“跨学科教学实践”等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参与这些活动的教师及职前师范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探索出许多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项目实践探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学部承办了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实验班,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来自不同学科的“准教师”们与书院研究员紧密合作,通过共同备课、联合授课等方式,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到教学中。通过跨学科融通,学部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范生。这些人才毕业入职之后,能够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为学生营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征程中,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凭借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师德涵养到职业韧性培养,从数字化赋能到跨学科融通,学部为培育职前师范生及引领职后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一批批优秀的师范生从这里走出,成为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而职后的教师则能够从书院精心设置的活动中习得教育思想,获得教育智慧,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能力。然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将继续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创新师德教育形式;持续优化职业韧性培养体系,为教师们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实践锻炼机会;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加高效、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化跨学科融通,拓展学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培育更多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大先生”,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辉煌新篇章!
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强国背景下农村新生代教师职业韧性发展及支持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HA240097]阶段性成果
(信息来源: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