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年轻人高喊“人生是旷野”时,70多年前的一位青年作家柳青,已经用笔叩问旷野里的现实。这场跨越70多年的呼应,来自柳青扎根基层、为人民而写作的实践,这让他的作品拥有了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柳青是谁?有人回忆,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他,分不清谁是作家柳青。他跟关中老百姓的穿着、打扮,甚至容颜都一样。
“未完”的小说《在旷野里》,已被视作时代的文学底稿。故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说起。柳青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西部县城悄然变化。革命干部进城以后权力观念的异化、干部的情感纠葛、青年理想主义的困境,他将这一系列问题置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旷野的路上”。尽管是70多年前的作品,很多人觉得书中写的很多事情也是今天的事。2024年,《在旷野里》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柳青细腻深刻的文字,就来自他实实在在地活在农村的生活。有人评论说,这种生活不是路过、不是来访、不是旁观,他就是原上苗、山间树、水中鱼,有体感也有体恤、有凝视也有审视,身处父老之地、心怀大道之行。
柳青1952年曾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皇甫村,蹲点14年,为那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底层农民,书写了一部真实而壮美的《创业史》。
如今在皇甫村,乡亲们提起柳青仍然记忆犹新。他常常在皂角树下和群众一起开“老碗会”,用心听群众的家长里短;收麦子时,戴一个草帽,穿一件对襟衣裳,教农民把粮食收细。人民作家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才有了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然而70多年前,村民根本不知道柳青是个作家,只知道他是党的干部。
柳青直言,“我的创作是为了人民”。路遥将柳青视为“文学导师”,在路遥看来,作家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只有“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才能完成伟大的作品。在柳青之女刘可风看来,父亲一生关注现实生活,书写现实生活,他力求从现实生活中揭示一些问题,给人们启发、影响、引导和教育,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
柳青,也是老一代中青报人,1951年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并担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副刊副主编。当时与他共事的人回忆,柳青曾反复对大家讲:要满腔热情,全力以赴,要有创造性,发好作品,使人爱看,对青年要有教育意义,还要发现培养人才。柳青通过《中国青年报》,真诚地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也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
《中国青年报》自从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和人民在一起、和青年在一起。“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一代代传承,柳青那种扎根群众的精气神一直都在。74年来,技术不断重塑媒介形式,文字中的地气始终不变。2025年4月27日是《中国青年报》创刊74周年的日子,今天的《中国青年报》要更好地传承“为人民”、为青年的精神,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故事讲给青年。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