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关键。在“四新”教育背景下,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四新”人才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目标,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构建出“三阶融合”(语言筑基、学科赋能、价值引领)“双向赋能”(思政教育与外语能力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深度融入重庆大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打造“语言能力+跨域能力+价值内化”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科学和工程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助力“四新”教育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实践以来,该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批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省市级教改重大项目,2022年重庆大学作为参与单位携同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打造《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英语系列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部级一流课程11门,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大学外语教工第一党支部为重庆市“样板”支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被多家媒体报道。同时,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吸引了32所知名高校考察团前来交流与学习模范。

  构建“主题贯通”内容体系,强化思政价值引领

  学院注重系统集成,以价值引领为魂、能力培养为要、知识传授为基,构建出“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效破解了“用什么融入”的关键难题。

  学院以国家战略与传统文化为双主线,系统设计“当代中国+”通识化课程模块。围绕“双碳目标”等通识性主题,开发《科技与伦理》《人与自然》《文化自信》等思政主题。通过将“基因编辑”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分析科学家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同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科学修养;借助“天人合一”理念鼓励学生深度剖析生态治理案例,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实操的语言任务,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

  同时,学院打造“全球议题-中国方案-青年责任”三维价值引领体系,有效打破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割裂状态,实现价值引领的具象化。如通过精选“人工智能伦理”“绿色能源转型”等全球性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巴黎协定》与我国“双碳战略”的异同;在“北斗卫星技术”单元中,组织学生深度解析“玉衡”“开阳”等卫星背后的传统文化意象,阐释其当代科技价值,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内化。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聚焦多维能力提升

  学院优化融入布局,以“产出导向、资源建设、任务驱动”为核心,创新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系统优化思政元素的融入布局,成功破解了“怎样融入”的实践难题。

  学院采用“基础-拓展-综合”三级任务链,通过PBL(项目式学习)和CLIL(内容与语言集成学习)双驱动教学法,构建跨学科能力培养框架。其中,基础层聚焦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拓展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欧青年对话”“亚洲青年对话”“重庆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青年学生对话”等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讨论“生态保护”“AI发展与应用”等社会热点议题,使学生熟练运用英语阐释中国方案;综合层通过设计“中国文化科技展”等项目,组织学生运用英语编写展品说明并录制导览视频,同步提升技术传播、文化转译与数字化表达能力。

  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外语能力学科竞赛中获得丰硕成果,包括国家级奖项76人次、省市级奖项379人次。通过真实的项目开展,累计产出英文研究报告、学术海报、主题短视频、电子报刊等项目成果1200余份,彰显了学生将专业能力的综合素养。

  PBL-CLIL驱动外语教育范式转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学院立足“四新”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创新构建PBL-CLIL双维教学模式,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依托CLIL内容整合框架,开发《科技与伦理》《人与自然》《文化自信》《可持续发展》等通识主题模块,构建起连接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知识网络体系。

  通过“语言筑基-学科赋能-价值内化”三阶培养路径,建立包含跨文化演讲、学术海报设计、多模态沟通陈述等维度的新型评价体系。期间,学院建成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中,11个案例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获奖,7个案例成功入选重庆市思政精品资源库,有效实现了外语教学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范式转型。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构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该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素养,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四新”教育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三阶融合·双向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学院将加强校内外协同合作,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打造成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典范,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国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更多力量,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信息来源: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3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