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化产业与相关经济业态的连接点,推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延伸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吸纳就业规模效应。

——————————

  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创意性、知识密集性、高附加值等特性,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凭借广泛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是落实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总体规划,统筹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自然风貌、名胜古迹等文化资源禀赋以及文化产业基础,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避免同质化发展、无序发展,杜绝“内卷”。同时做好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工作,及时跟踪和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密切关注文化企业、各类文艺创作生产主体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生存发展情况以及相关就业群体数量和质量等,为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

  二是推进政策精准落地。明确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精准、高效地用好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土地等各项支持政策,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让政策支持更加精准地发挥引导、激励、保障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如,在落实既有相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制定降低文化企业经营成本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旅游景区、文旅项目用地、文化产业基地及园区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予以减免优惠,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期间的税负,让企业轻装上阵。再如,对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初创文化企业及文艺创作生产个体,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评估,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帮助其迅速扩大市场影响、形成发展规模、吸纳人才就业。

  三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优秀的企业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只有培育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较大规模的龙头骨干企业,才能提供更多数量且长期、稳定、有上升空间的就业岗位,带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尤其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当地政府要果断加大扶持力度,搭建发展平台和桥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支持企业通过吸收合并、改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等方式发展壮大,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规模化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就业岗位。

  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文化产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一是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性吸纳就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特色化发展,有效吸纳当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不同地区应从自身文化资源、市场需求与产业基础出发,如历史文化名城可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等;民族地区可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风情旅游、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业等。比如,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举办民族节庆活动、开发民族特色商品等方式,成功打造了多个民族文化品牌,如丽江古城、大理洱海等。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了非常多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二是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成规模吸纳就业。产业集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等集聚区建设,加强集聚区内的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产业集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就业增长。

  三是推进文化产业跨业态融合发展、全链条吸纳就业。找准文化产业与相关经济业态的连接点,推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延伸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吸纳就业规模效应。这就包括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特色民族风俗旅游,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城市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最美乡村等;推进文化与农村经济融合,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的农耕研学、观光农业、农产品消费等特色农业;推动文化渗透融入到家具电器、服装饰品、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等消费品设计制造中,丰富消费品的文化体验,等等。浙江省安吉县推动形成了文化产业、农业、旅游业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如创立多个村级文化展览馆,策划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节庆盛会,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项目,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增值扩容,展现了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扩大青年人才在文化产业中的就业比重

  扩大青年人才在文化产业中的就业比重,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效缓解青年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要多方参与、集中资源加快培养更多文化产业青年人才,形成人才梯队,为文化产业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双赢局面。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加强高校与文化企业对接,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完善高校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另一方面,推进高校与文化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明确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提供创业支持。鼓励和支持青年在文化产业领域创业创新,提供融资支持、市场开拓、平台搭建等全方位服务,助力青年人才在文化产业领域实现创业梦想。如,北京798艺术区原为旧工业厂房,这些年来经过改造升级,已成为集艺术展览、创意设计、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内汇聚了大量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创业者等青年人才,共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798艺术区通过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平台,有效吸引并留住了不少青年人才,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职业发展指导服务体系,为青年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指引,及时帮助解决青年文化人才在职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此外,文化企业应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培训和培养,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其职业成长和发展。实施高质量文化产业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带头作用,推进培训体系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青年文化人才提升职业技能、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王克修 陈琼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