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耳动听的歌曲、声情并茂的朗诵、热烈欢快的舞蹈……春节临近,位于天山脚下的新疆阿克苏拜城县察尔齐镇红旗村,室外寒风阵阵,“村晚”现场却暖意融融。1月16日,一场筹备了近1个月的乡村文化盛宴——“村晚”在这里拉开帷幕。

  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

  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之后,村民自编自演的11个节目轮番上演。《月光下的中国》诗朗诵刚结束,民族舞表演者便踏上红毯,光影交错间,步伐轻盈,舞姿翩翩。紧接着,《京之韵》戏曲选段的悠扬唱腔响起……

  俗话说:“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与室内演出同步开演的还有社火表演,在几十位演员的配合下,长龙飞舞、锣鼓喧天,更为“村晚”增添了喜庆与祥和。

  “村民的收入高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社火表演者李慧表示,村民更想通过“村晚”舞台展现精神面貌。从2021年开始,李慧便成为“村晚”舞台的常驻嘉宾,他在社火表演中担任高杆龙的表演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高杆龙的脊背由红布做成,龙头处有用布条做成的龙须,龙头系在10米长的长杆上,在李慧熟练的舞动中,长龙栩栩如生。

  李慧提到,村民收入提高源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2020年,红旗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集中发展经济,村民的收入也从单纯的农耕收入增加到股金收入、土地入股收入、二次分红以及务工收入,让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并日益多样化。这是红旗村举办的第五届“村晚”,这一文化活动每年都是让村民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从节目策划到表演,均由他们自编自演。从最初的简单联欢到如今发展成为集歌曲、朗诵、戏曲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演出,今年的“村晚”让200余名村民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村民参与“村晚”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据察尔齐镇副镇长古丽拜克热木·吾斯曼介绍,在近一个月的排练时间里,无须专人组织引导,演员们各自组建多个文艺小分队,每天都自主学习、刻苦排练,只为给观众呈现最好的节目效果。

  在“村晚”舞台上,不仅活跃着村民的身影,还有基层干部的参与。岳修嵩是察尔齐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是《月光下的中国》诗朗诵表演者之一。“我在工作中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很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

  在聚光灯下,岳修嵩与其他3名来自不同民族的演员并肩而立,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5岁的阿里米热·艾克木和家人一同坐在观众席,认真观赏着台上的表演。她最喜欢的节目是《京之韵》戏曲表演,“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村晚”的忠实观众,阿里米热见证了“村晚”的变化。初时“村晚”主要以民族歌舞表演为主,近两年来,随着村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晚会内容也更加多元。

  20岁的阿依孜巴·艾力因为今年大学寒假放得早,有幸第一次在现场看“村晚”。阿依孜巴告诉记者,“村晚”鲜活、接地气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

  “台上有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的演员。”古丽拜克热木说,“‘村晚’不仅为各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交流文化的舞台,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今年“村晚”中融入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每一个节目都是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生动诠释。古丽拜克热木表示:“民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要让村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凝聚力。”

  “各族人民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过个年。”现场观看“村晚”的喀依库拉克村村民司马义·依布拉英笑得合不拢嘴:“节目特别精彩,我今天真是太高兴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