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挖掘“乡村文化”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小乡村闯出振兴新路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卢健 记者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7月28日   02 版)

    “从来没想过自己以后有一天会做咖啡拉花。”晚上9点,40岁的土锤咖啡店咖啡师赵维娜擦了擦手上的水,将刚洗完的杯子放进柜橱。赵维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以前在城里汽车工厂流水线上打工,现在回栗峪口村后,孩子最开心了,可以天天来找我。”

    7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的土锤咖啡店院子里,孩童在追逐,年轻人在拍照,在雅致又古朴的庭院里勾勒出一幅和谐的农村新业态新面貌。而5年前的栗峪口村,还是一个坡斜地薄的贫困村。

    近年来,鄠邑区全区GDP从2020年的18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6亿元,荣获2023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近两年,鄠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全市第一,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区等13项国家级荣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在西安市鄠邑区多个村庄采访,看到振兴中的乡村新气象、新风貌,感受到基层一线深化改革的新活力、新动力。

    创新发展模式鼓了腰包美了村貌

    “通过土地流转,我们胡家庄村盘活了6户闲置宅基地,流转了108亩土地。”西安市鄠邑区胡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向养谊告诉记者,近年来,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一年平均能拿到近1500元,年底还能拿到入股民宿的分红。

    向养谊介绍,由于很多青年在城里务工,村子里闲置了大量宅基地和房屋,因此村里想了3种方案来提高农户的收入:对于危房和破旧宅基地,拆除后新盖成餐厅等;对于大的宅院,村民把前屋腾出来改造成民宿进行租赁;对于小的房屋,村民可以采取下租上住的模式。“我们很在意保留乡村传统面貌。除非是危房,否则改造都是在不破坏原村原貌的情况下,只改造内部。”向养谊说。

    胡家庄村的很多青年都外出务工了,村集体合作社这样的模式不仅能让村里的老人养老不离村,还能再增加一些收入。村集体也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获取了收益,这些收益可以用来再投资发展新的产业。

    记者了解到,胡家庄村2022年的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52万元,村集体资产从2010年的负债150万元变为如今的扭亏为盈,村民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680元增长到2022年的3.68万元。

    选择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也成为乡村整治人居环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感觉村子最大的变化就是村容村貌,从原来的土路到后来的水泥路再到现在的柏油路。超市也从原来的一家到现在五六家,绿化也多了。”63岁的胡家庄村村民李佑朴说。

    这一系列变化又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除了村企政合力发展乡村产业,胡家庄村的邻村鄠邑区曲抱村在一产三产融合方面也有了成果。西安农投鄠邑现代农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敏说,鄠邑区曲抱村不仅大力发展稻鱼养殖项目,还依托农业基础发展了观光农业和研学教育基地,通过农事体验和文化体验,实现了农文旅深度融合。据悉,西安市鄠邑区曲抱村2022年实现粮食产量60吨,渔业产量1.5吨。当地打造的“我在鄠邑有块田”系列产品实现产值约350万元,吸引游客30万人次,获评“西安市农业景区”。

    “原住民”和“新游民”的融合

    “我们要做的,是让1万人来100次的近郊型乡村社区,而不是让100万人来1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在栗峪口村的乡创客服务中心,剪鸭村模式联合创始人、CEO王羽说,“我们想要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型村落,让西安的人周末都可以来这边,把这里当成他们的第二家园,有一种归属感,这就是我理解的城乡融合。”

    在鄠邑区栗峪口村,有这样一片将农家乐和城市网红店相融合的度假社区,这里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车程,许多市民在周末选择带家人来此度假。近日,95后游客李晨兴和妻子一起从西安市区过来避暑。他们最爱沿着这边的公路看风景,来这里度假花费不多却别有情趣。

    王羽说,打造这样的近郊型乡村社区,不仅需要规划产业,还需要营造和谐氛围。“我给来这里创业的‘新游民’和‘原住民’都办了村民卡。他们消费都会有标注,都会打折。”王羽还积极鼓励“新游民”参加“原住民”的活动,和他们一起打麻将,甚至还在策划村歌。

    栗峪口乡村社区既为像赵维娜这样要照顾家庭的村民提供了一份有盼头又体面的工作,又为像李晨兴这样的西安市民提供了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享受田园生活的去处。2023年,栗峪口村村集体收入52.6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2.39万元。

    城乡融合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也激发了乡村活力。鄠邑区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打造了56个乡村消费新场景,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王绘婷创办的“土锤咖啡”长期稳居抖音西安咖啡榜榜首;青年创客王冰打造的机车茶饮“山泡茶”成为西安机车发烧友的聚集地;本地青年弋龙辉创办的“六艺斋”等成为西安网红打卡地。通过植入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兑现生态和文化价值,让老百姓住得更舒服、挣钱更容易、过得更幸福。

    挖掘“乡村文化”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2018年以前,鄠邑区蔡家坡村还是贫困村。2020年后,蔡家坡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蔡家坡村旅游从业者有200余人,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400万元,全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21.6万元增至2023年的80万元。这样的蜕变源于蔡家坡村走出的一条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村子主路两侧,画满了各式各样的乡村壁画。画中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有村里的老电工,还有村里人忙碌农事的场景。鄠邑区文旅康养发展有限公司讲解员王敏娜介绍,村子每年都会举办“关中忙罢艺术节”,聘请了5位全国知名艺术家担任“艺术村长”定期驻村,吸引了40多名新锐艺术家及青年创业者常驻乡村创作、表演、创业。

    “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有他们的农民画,”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驻馆画家白瑞雪指着她新创作的一幅蔡家坡村风景画说,“咱们国家不同地带,农民画的题材都不同,农作物不同、风景不同、民风民俗不同,连带着画画风格都存在差异。这就是我们最吸引人的农村特色。”

    白瑞雪告诉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鄠邑区村民家家都会画农民画,可以说是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这些年,他们在举办各种艺术节的时候也在尝试各种周边文创产品,并设计鄠邑区自己的IP形象。“这一对鄠邑福娃,一个叫小鄠,一个叫小邑,是我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特别设计的。”白瑞雪说。

    通过挖掘传统民俗和乡土文化资源,举办关中农货艺术节、关中忙罢艺术节等系列活动,蔡家坡村不断展示农民画、鼓舞、诗词、围棋、武术、秦腔等地域文化品牌和“诗画鄠邑”的人文魅力,极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荣誉。

    本报西安7月2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卢健 记者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28日 02 版

走断了鞋底,走出了中国人的“稻路”
没有什么比中法运动员携手践行奥运格言更能体现两国人民友谊
黄雨婷/盛李豪:00后接棒“首金传统”守护者
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基石,青年医生大有可为
陈艺文/昌雅妮:“我们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
壮美的中国故事迎来新篇
小乡村闯出振兴新路径
挺膺担当,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勇当志愿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