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编制不是越少越好 关键要用在“刀刃上”

宁简行(原中央某部委公务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3月17日   08 版)

    本版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最近,随着最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在全国两会期间正式亮相,与机关编制相关的消息很受各界关注。其中,“精减5%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这一具体数字,一经披露便引发大量讨论。作为一名曾在中央某部委工作十多年,不久之前刚刚告别体制、进入企业工作的人,看到这则新闻,我不由得百感交集。这是因为,在为期不短的公务员生涯中,我对所在部委的人力资源分配情况既有切身体会,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

    说到精减编制,一直存在彼此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在许多民众的印象中,中央国家机关的岗位是令人羡慕的“金饭碗”,现有编制已经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如果问起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尤其是年轻公务员的工作强度,恐怕没有几个人不喊忙。就个人经历而言,从进入部委到离开部委,加班一直是我和同事的家常便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精减编制,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忙碌的原因并非人手不足,而是不尽合理的工作安排,导致各个部门工作效率降低。

    倘若不对工作效率加以优化、确保每个编制对应的资源都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要说精减编制,就算再增加5%的编制,人也不够用。事实上,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处室都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尴尬局面。

    同在一个处室、同样占着一个编制,不同处员承担的工作量可能极不均衡,其工作态度也可能天差地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某些暂未担任领导岗位的处员级别太高,以至于本处领导“使唤不动”;也可能是某些干部升迁到一定级别后失去奋斗动力,产生“躺平”的不良心态。这种局面,既导致了人员编制的空转与浪费,也对那些有心干事创业的干部不公平,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今,中央提出要精减编制,需要被精减的当然不是那些积极履职的“高效编制”,而应是那些人浮于事的“无效编制”。

    理想情况下,“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理应受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约束,但在实践中,中央部委的干部从科员晋升到正处级非领导职务,往往只需按部就班,只要不犯大的错误,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小。诚然,公务员的管理方式不能简单和企事业单位对标,但想要更好地精兵简政,无疑应当设法优化考核标准,真正实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除了干部工作贡献不均,降低处室工作效率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必要或低效率的任务太多。长期以来,各级有关部门都反复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破除“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有开不完的会,报不完的文件。很多时候,领导也会布置极具实际意义的调研工作,这类工作如果能够做好,是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但是,面对一些相对敏感尖锐的问题,下级干部在提交调研结果时,常常会在有意无意间迎合领导、报喜不报忧,领导得不到准确信息,不能及时采取优化措施,导致问题被留了下来,之后又不得不再次调研。这种低效率的循环,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虚耗。

    再说说政府雇员的作用。此前,在社会与学界讨论政府机关精减编制时,不乏声音指出:用好政府雇员,可以有效填补减编后的人力缺口,以更低成本完成同等工作。在离职前几年,我所在的处一直有多名雇员,从人数上看很是宽裕。但是,受到雇员招录方式影响,一些雇员和领导“沾亲带故”,很少有人敢给他们布置“急难险重”的任务。另外,由于多数雇员未经涉密培训,一些跑腿、复印之类的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因为带有密级,他们也无法承担。如果政府雇员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多分担一些辅助工作,使国家公务员能专注于更加重要的事务,也有利于精减机关部委编制。

    说到底,编制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合理规划,“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优化制度,把机关部委的工作效率提上来,自然能“节省”出更多编制资源,我想这也正是国家强调精减编制的初衷。

宁简行(原中央某部委公务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3月17日 08 版

因时而变 “减编”之后怎么办
编制不是越少越好 关键要用在“刀刃上”
缩减5%:精减编制意味着什么
中央精减编制 对地方释放了哪些信号
编制精减了 “考公”更要注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