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的故事于她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收尾,可每个被她吸引和打动的孩子,终究会走过故事定格的时间,奔向“金铃长大后可能经历的人生”。
---------------
反复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和契机很多,有时候我们是为了在黑暗中“追光”,想从一本好书里持续获取营养和前行方向;也有时候,我们仅仅是为了毫无意义地“晒晒太阳”,在不同年龄阶段读同一个故事,让飞逝的时光留下浅淡而温暖的刻度。
小学时,我从父母的书架上翻到一本彼时的畅销新书:作家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这本被归类为“儿童文学”的长篇小说,竟成了我后来反复阅读的书目之一。
《我要做好孩子》以6年级小学生金铃的“小升初”冲刺倒计时为背景,讲述这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在这一年与家人、老师、同学共同经历的故事。
我第一次翻到这本书时,距“小升初”冲刺还有两年,可以说,那会儿日子还算轻松愉悦,并不能完全理解冲刺的紧张感。但是,作者的文字是那么鲜活有趣,我抱着读幽默故事的心态,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个比我“年长”的金铃色彩缤纷的生活。
在6年级堆积如山的作业里,金铃一边吃力地应付她不擅长的功课,一边小心翼翼地在学校和家庭的微小“夹缝”里维系、寻觅生活的乐趣。她会在放学路上抱一抱小吃店主人养的猫,去外婆家和奶奶家尽情享受美食,在最喜欢的写作文时间书写真诚心声,或者是把同学丢弃的蚕宝宝带回家养起来,并满大街寻找桑叶……
作家黄蓓佳仿佛在每个小学生头上安了“监控”,一个玩心颇重的孩子真实的心思被她拿捏得无比精准。作者富有魅力的文字,让当时酷爱看故事的我“重刷”一遍又一遍,甚至吃饭都要摆在碗边看。
等到终于进入6年级,感受到“小升初”骤然升腾的压力,我也因此更能懂得那个女孩的精神世界。比如,在那样一个家长比孩子更加恐惧“落后”的时间段,孩子看到一张偶尔考砸的试卷,内心的悲伤和焦虑感是来自回家后“乌云密布”的晚餐;一篇写得很尽兴的漂亮作文,或许看似对升学“无用”,但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
《我要做好孩子》里金铃的故事于她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收尾,可每个被她吸引和打动的孩子,终究会走过故事定格的时间,奔向“金铃长大后可能经历的人生”。
年岁渐长,进入中学、大学,我又屡次重读《我要做好孩子》。我开始关注到金铃身边每个人呈现出的特质。那些我早期不喜欢的角色,比如看起来最“卷”最要强的妈妈、不苟言笑的班主任、凶神恶煞般的数学老师,分明都是生活中来历各异、心性迥异的“他者”,都可以被理解。
一个儿童认知世界的过程,是从片面单一逐渐延展向全面立体的,“小孩视角”见到的“好人”“坏人”往往基于直接情绪来定义,但每个不同个体的行为动机都有其出发点和深意,且不是“非黑即白”的。
接纳千姿百态的人群,学会与之沟通、交往,是我们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如今,我和我的同龄人已步入人生新阶段,一些朋友开始切换角色,成为《我要做好孩子》里的爸爸妈妈们,各自怀抱期许,养育和栽培他们的“金铃”。
彼此谈论的话题,有些和小说中人显得颇为一致,有些则带着我们这代人不一样的光彩和气息。
我偶尔还是会看一看那本陪自己成长,早就烂熟于心的小说。很巧的是,我从事了一份和金铃母亲相似的文字类工作,且一直关注和琢磨青少年教育问题。
金铃母亲有一段经典的“内心独白”:“等金铃长大成人以后,有过太多的梦想、碰过太多的壁以后,就会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多么深的一条沟壑!人的一辈子就是要努力跨过这条鸿沟,只不过能跨过去的实在寥寥无几啊!”
这段话很现实,年纪越大你听得越频繁。但此刻的我觉得,我算幸运的,还在积极快乐地坚持梦想,我相信金铃也是。
毕竟《我要做好孩子》里金铃的一大可贵之处是“坚持”,童年时她会坚决保留和捍卫内心的天真、善良,时过境迁,她也一定会不改初衷地前行。
生命里那些一读再读的书,有些是为了窥视“他人的时光”,有些则是为了静静留下自己的时光刻度。我很感谢《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在无数次翻阅和感悟中,也活出自己理想的模样。
安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