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假期怎么过?是回家睡睡懒觉、吃吃美食、会会好友,还是出去旅游、长长见识?95后占领大学校园以后,他们的寒假生活远比你想象的丰富。
帮父母做事:重塑形象,重塑亲子关系
这个寒假,杨女士发现,虽然进入大学才一个学期,但女儿的变化不小。“她把自己的假期安排得很满。她一直学古筝,因为开学后有演出,回家以后经常练琴。为了学英语,她还买了一些英文原版书看。”杨女士感叹,以前都是她督促女儿学习,现在女儿自己就知道需要学些什么。
过年串亲戚,杨女士更是发现,女儿的言谈举止俨然是一个“成人”了。她端茶倒水,与长辈聊天,前不久表姐带着一岁多的孩子来串门,连怎么抱孩子都不知道的她主动过去,替表姐看孩子。
“我觉得挺欣慰的,以前都觉得她是小孩,现在发现她挺有想法的。一别几个月,双方都有一种重塑形象、重塑关系的感觉。”杨女士说道。
而张苇苇,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从来没有下过厨的她决定,要学习做饭,为爸妈做30天的寒假爱心餐。
“我把菜谱放在爸妈面前让他们点餐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我是在开玩笑。”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一锅东北乱炖,张苇苇回家第二天就做了两道菜,证明自己是认真的。
“和所有刚开始学做菜的门外汉一样,鸡蛋被我炒糊了,乱炖吃到嘴里才发现没放盐,但让我很感动的是爸妈还是把我做的菜都吃光了。”
不断在厨房摸索,再加上爸妈的指导,张苇苇做得越来越好。做年夜饭的时候,她成了助理大厨,做了一份小鸡炖蘑菇。
着急看社会:大一寒假就去实习
与中学每个假期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同,大学的假期更为自由。但有些大一学生没有放松,给自己布置了一份寒假“作业”。
梅菜扣肉、炒芹菜,加上一根鸡腿,在食堂打了几个菜,领了春节特供的加餐,除夕晚上,刚上大学的田俊鑫一个人在离家2160公里的地方,“打发”了自己的年夜饭。
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家在青海的田俊鑫,到云南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出过家门,上了大学后,他便有了多出去看看的心愿。
大学的第一个假期,这个在云南大学读软件工程的男生选择到深圳富士康旗下的生产单位实习,一方面为了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他也想自己去亲眼看看社会的样子。
一放假就直接从学校只身踏上前往深圳的火车,田俊鑫说,期待大于害怕。
在富士康公司,田俊鑫主要是在修理组维修批量机械化生产下出现瑕疵的手机软板,虽然只是很普通的零件维修工作,但他觉得自己很骄傲。“无论是经验还是经济上,我都得到了收获,不依靠父母,自己养活自己的滋味真棒!”
1月底,刚去公司干了10天的田俊鑫领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800多元。过年放假的时候,他去深圳的红树林、大梅沙玩了一趟,当作是奖励自己的新年礼物。
“上了大学以后,我发现学习不只是每天背多少单词,做几本练习题,社会实践变得很重要,不迈出这一步,永远都是家里那个只会死读书的小皇帝。”他这样说道。
回乡搞调研:重新感受家乡的温度
从外地回到家乡,让这些95后大一新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离开家乡几个月,不仅让他们对家乡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让一些人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田俊鑫的同学,家在浙江黄岩的鲍峰(化名)就选择了在这个假期去参加社会实践,宣传家乡的美丽风光,春节刚过,就去了黄岩电视台实习。
鲍峰所在的专题部正在做一个宣传本地名胜古迹的系列报道。鲍峰每天实习结束之后回家还不忘下功夫,把所在专题组之前做的一些报道找出来看。
他说:“虽然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但哪怕只是去到真实的环境中听一听、看一看,也让我收获很多。”通过这种方式,鲍峰感受到了家乡的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一女生马芳霞的家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放假之前,学校给他们布置了3个寒假课题,马芳霞把课题都选在了自己的家乡。
“春节味道”“红色寻访”“千村万户”,为了完成这3个课题,马芳霞选择用相机将家里过年的氛围拍下来,记录回族的过年习俗;她又去同心县红军长征留下的遗址,听老一辈人讲自己家乡与红军的故事;到同心县周边贫困的农村,一家一户走访,了解村民的生活和农村脱贫致富的成果。
“在这里生活了19年,如今我以大学生的身份去感受一次她的温度。”马芳霞说,“我觉得这个假期,自己是在和同心对话,我更了解她的样子,她也听到了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