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我在喀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以来,印中关系在尊重彼此利益和关切的基础上实现了稳步发展。稳定、可预测、建设性的印中关系将为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8月19日,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写道。当天,莫迪在印度新德里会见来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王毅。同一天,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宣布,莫迪将于8月底赴华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

  据中方此前介绍,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届时,包括莫迪在内,2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出席峰会相关活动。8月19日,王毅当面表达了对莫迪来华参会的欢迎,此次会见也是他时隔3年访印之行的重要内容之一。8月18日至20日,王毅应邀访印,同印度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中同多瓦尔就中印边界问题和双边关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富有成效的沟通。

  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积累条件

  王毅久违访印,成果显著。中印外长会谈达成10项成果,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达成10点共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月20日谈及此访时表示,中印双方就重启各领域对话机制,深化互利互惠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反对单边霸凌达成一致;就开展常态化管控、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妥处敏感点位、在具备条件地段启动划界谈判形成新共识。

  这是中印关系逐步回暖的最新例证。2020年6月,中印边界西段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发生后,中印关系经历漫长低谷期。2024年10月,中印领导人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峰会上成功会晤,引领中印关系重启再出发。此后,两国保持高层交往势头。今年6月以来,多瓦尔、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及苏杰生先后访华。

  今年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帅用“承上启下”来形容王毅印度之行:此行是去年10月中印领导人喀山会晤所取得成果的持续落地与具象化“增温”,也为两国高层互动预作准备,进而为两国领导人对双边关系实现又一次战略引领创造有利条件。

  张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王毅外长访印期间,中印同意在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框架下设立划界专家小组,探讨在条件成熟的地段推进划界谈判;并同意设立工作小组,推进边境有效管控。这意味着维护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将得到更多专业力量的支撑,有助于达成具体且务实的成果,逐步积累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条件,或探寻出双方均可接受的方案。

  张帅关注到,不同于以往印方处处强调“除非解决边界问题、否则中印其他领域合作不可能展开”的顽固立场,印度高层及主流舆论此次着重强调中印关系的“战略意义”,具有积极性和建设性。

  “有限合作、底线竞争”或成中印新常态

  在报道中印关系最新进展时,不少印度媒体提到了美印关系近期因关税和购买石油等问题龃龉不断。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印度“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征收25%的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对印度总体关税税率将达到50%,这是美国对其贸易伙伴征收的最高关税之一。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8月19日报道称,王毅访印之行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正在调整双边关系,以应对特朗普关税战造成的全球动荡。王毅向苏杰生表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霸凌行径大行其道,自由贸易和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报道称,“挑战”包括来自美国的施压。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评论说,印度对华关系改善的程度和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政府对于印美关系和中印关系的认识。

  值得关注的是,莫迪上一次访华是在2018年6月,当时同样是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印度时报》评论称,莫迪时隔7年再次访华参会,原因在于他认为此次参会意义重大,且中国的支持对印度明年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也至关重要。

  张帅分析说,在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多边机制下,中印在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和利益诉求存在一定互补性与合作空间。开展相关合作,有助于中印克服“地理短板”,构建互联互通的大市场,在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方面形成“中国建设+印度市场”的互补模式。印度在2017年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后,南亚和中亚在理论上首次连接成为同一投资空间,“中南亚”概念得以显现。此外,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可参与地区油气管道等项目建设,有助于对冲单一能源来源风险。

  英国路透社近日援引印度政府智库“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建议印度政府放宽对华投资审查,并将其作为印度促进外国直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此次中印外长会谈成果就包括,双方同意采取具体措施为两国经贸投资流动提供便利。

  张帅认为,此轮中印系列高层互动表明,只要边境保持相对稳定,中印就有动力把“经济互补”转化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举措。政治互疑短期内恐难消除,“有限合作、底线竞争”或成中印关系新常态。他建议赴印中企优先布局光伏组件、电子制造等印度官方已明确“需要中国技术和资本”的非敏感赛道,深耕古吉拉特、泰米尔纳德、卡纳塔克等“对华友好邦”,并探索与印方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制定属地化的人才战略。

  高层“定调”推动民间交往“解冻”

  政府高层交往之外,中印人文与民间互动也显现出积极势头。一系列将惠及两国人民的实际举措出现在中印外长会谈成果清单中,包括:尽早恢复中国内地和印度直航航班,同时修订两国民航运输协定;双方同意为两国从事旅游、商务、媒体等活动的人员双向来往提供签证便利;双方同意2026年继续开展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自治区神山圣湖朝圣并扩大规模,等等。此外,自今年7月24日起,印度时隔5年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

  在张帅看来,中印两国高层“定调”是推动双边民间交往“解冻”的关键,民间交往回暖则为高层对双边关系进行正确方向的战略引领夯实民意基础、注入经济活力。

  张帅介绍说,他所在的高校和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开放办学,鼓励招募印度留学生来华,加强与印方学术机构交流互动。不过,受近年来中印关系动态发展变化等因素影响,目前与印方学术机构的交流互动大多通过“第三方搭桥”的形式来开展。他期望中印能在学术会议、田野调查、课题攻关等方面为彼此提供直接交流的便利,两国学术机构也可就边境问题等敏感议题展开坦诚对话,从学术层面求同存异、发出理性声音。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赵安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