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难掩战略迷失,中国方案赢得世界认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0日 04版)
“我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会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导致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在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经济学家迈克尔·斯特恩看来,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一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正在逐步侵蚀美国在多个关键领域的传统优势,美国市场中沦为“输家”的企业将越来越多。
这一判断正被现实不断印证。英国路透社、美国彭博社和英国《卫报》等多家主流外媒持续报道指出,美国关税政策的负面后果正在不断发酵,不仅严重冲击美国对外贸易格局,也深刻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国际关系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孙冰岩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近年来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动辄挥舞关税大棒、缺席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种做法终将反噬自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多边主义为全球发展注入了稳定性和新动能。
尽管美国政府官员宣称,特朗普正在为“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奠定基础”,但这一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有国际贸易专家对《卫报》指出,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政策风格、动辄实施“一刀切”的关税举措,以及他极力推翻拜登政府时期制定的多项有利于经济稳定与科技创新的法规,不仅无助于制造业复苏,反而加剧了市场动荡和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策的支持率正持续走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8月14日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自今年2月以来,公众对其政策议程和施政能力的认可度不断下滑。其中,5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特朗普正在让联邦政府的运作方式变得更糟。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会削弱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会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孙冰岩分析指出。具体而言,其负面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政策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从特朗普屡次向美联储施压、干预货币政策,到随意更改贸易规则、退出国际协定,其一系列举动动摇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信任,也削弱了美国长期以来被视为“经济稳定锚点”的信誉。越来越多国家正加快推动本币结算、多元化贸易布局,主动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二是美国将经济问题“泛安全化”,严重阻碍国际经济合作。美国将正常经贸往来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动用经济胁迫手段打压他国、维护自身霸权,这种霸道霸凌行径不仅侵犯了他国正当发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和道义基础,使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公信力持续流失。
三是关税压力推高供应链成本,扰乱全球产业秩序。在高关税壁垒下,美国企业面临原材料、零部件进口成本上升的困境,最终转嫁为消费者负担。同时,全球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绿色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合作受到严重掣肘,技术交流受阻,产业链断裂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效率正遭受挑战。
多家外媒关注到,当地时间8月19日,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双边会晤,随后又与泽连斯基及多名欧洲领导人举行多方会谈。客观而言,无论是半年前的美乌领导人会晤,还是近期举行的美俄峰会,都清晰地表明,特朗普所谓“为结束俄乌冲突所做的努力”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孙冰岩表示,若此次美乌领导人会谈仍无突破,特朗普极有可能将和平进程受阻的责任归咎于欧盟和乌克兰方面。这种“甩锅推责”的惯用手法,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西方阵营内部矛盾,导致原本因经济政策分歧而紧张的关系,在安全与军事合作领域再添裂痕,使西方阵营内部的信任危机持续加剧。他强调:“西方阵营崩解的前兆已然显现。”
在国际合作领域,特朗普政府持续开启“退群模式”,一系列背离全球共识的单边行径,是以“美国优先”为名,公然抛弃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严重侵蚀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正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所批评的:“这些举措既有违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也无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国际社会唯有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才能共克时艰。而特朗普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无疑会引发诸多负面结果。孙冰岩强调:“这类短视行为,既损害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也严重削弱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力,形成双重反噬。”
结合特朗普一系列外交政策动向,孙冰岩指出,特朗普正带领美国回归19世纪盛行的“杰克逊主义”——一种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强调孤立自保、排斥国际合作的外交哲学。这种“自私短视”的政策取向,折射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美国在制度设计、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层面的深层困境与衰落趋势,也暴露出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日益加剧的战略迷茫与方向迷失。
与此同时,美国《纽约时报》、彭博社和《大西洋月刊》等主流媒体注意到,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正持续加大在绿色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投入,积极推动科技合作与规则对接,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和“中国方案”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与响应。
以中拉关系为例,孙冰岩分析指出,尽管美国长期试图阻挠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正常合作,甚至施加政治压力,但中国始终坚持平等相待、尊重主权、互利共赢的合作之道,切实帮助拉美国家提升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福祉。这与美国长期奉行的“胡萝卜加大棒”式霸权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孙冰岩强调,这正是中国多边外交理念与实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结合中国的外交实践,多家外媒观察到,今年以来,美国在世界各地大肆挥舞关税大棒,给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蒙上巨大阴影。而中国则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携手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备受瞩目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届时将有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相关活动。这是中国践行真正多边主义、推动区域合作的又一重要平台,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胸怀。
“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多边主义理念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佳方案。而美国却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启了令人担忧的‘倒退模式’。”孙冰岩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0日 04版
“我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会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导致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在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经济学家迈克尔·斯特恩看来,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一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政策,正在逐步侵蚀美国在多个关键领域的传统优势,美国市场中沦为“输家”的企业将越来越多。
这一判断正被现实不断印证。英国路透社、美国彭博社和英国《卫报》等多家主流外媒持续报道指出,美国关税政策的负面后果正在不断发酵,不仅严重冲击美国对外贸易格局,也深刻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国际关系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孙冰岩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近年来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动辄挥舞关税大棒、缺席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种做法终将反噬自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多边主义为全球发展注入了稳定性和新动能。
尽管美国政府官员宣称,特朗普正在为“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奠定基础”,但这一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有国际贸易专家对《卫报》指出,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政策风格、动辄实施“一刀切”的关税举措,以及他极力推翻拜登政府时期制定的多项有利于经济稳定与科技创新的法规,不仅无助于制造业复苏,反而加剧了市场动荡和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策的支持率正持续走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8月14日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自今年2月以来,公众对其政策议程和施政能力的认可度不断下滑。其中,5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特朗普正在让联邦政府的运作方式变得更糟。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会削弱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会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孙冰岩分析指出。具体而言,其负面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政策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从特朗普屡次向美联储施压、干预货币政策,到随意更改贸易规则、退出国际协定,其一系列举动动摇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信任,也削弱了美国长期以来被视为“经济稳定锚点”的信誉。越来越多国家正加快推动本币结算、多元化贸易布局,主动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二是美国将经济问题“泛安全化”,严重阻碍国际经济合作。美国将正常经贸往来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动用经济胁迫手段打压他国、维护自身霸权,这种霸道霸凌行径不仅侵犯了他国正当发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和道义基础,使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公信力持续流失。
三是关税压力推高供应链成本,扰乱全球产业秩序。在高关税壁垒下,美国企业面临原材料、零部件进口成本上升的困境,最终转嫁为消费者负担。同时,全球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绿色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合作受到严重掣肘,技术交流受阻,产业链断裂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效率正遭受挑战。
多家外媒关注到,当地时间8月19日,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双边会晤,随后又与泽连斯基及多名欧洲领导人举行多方会谈。客观而言,无论是半年前的美乌领导人会晤,还是近期举行的美俄峰会,都清晰地表明,特朗普所谓“为结束俄乌冲突所做的努力”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孙冰岩表示,若此次美乌领导人会谈仍无突破,特朗普极有可能将和平进程受阻的责任归咎于欧盟和乌克兰方面。这种“甩锅推责”的惯用手法,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西方阵营内部矛盾,导致原本因经济政策分歧而紧张的关系,在安全与军事合作领域再添裂痕,使西方阵营内部的信任危机持续加剧。他强调:“西方阵营崩解的前兆已然显现。”
在国际合作领域,特朗普政府持续开启“退群模式”,一系列背离全球共识的单边行径,是以“美国优先”为名,公然抛弃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严重侵蚀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正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所批评的:“这些举措既有违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也无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国际社会唯有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才能共克时艰。而特朗普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无疑会引发诸多负面结果。孙冰岩强调:“这类短视行为,既损害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也严重削弱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力,形成双重反噬。”
结合特朗普一系列外交政策动向,孙冰岩指出,特朗普正带领美国回归19世纪盛行的“杰克逊主义”——一种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强调孤立自保、排斥国际合作的外交哲学。这种“自私短视”的政策取向,折射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美国在制度设计、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层面的深层困境与衰落趋势,也暴露出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日益加剧的战略迷茫与方向迷失。
与此同时,美国《纽约时报》、彭博社和《大西洋月刊》等主流媒体注意到,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正持续加大在绿色能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投入,积极推动科技合作与规则对接,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和“中国方案”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与响应。
以中拉关系为例,孙冰岩分析指出,尽管美国长期试图阻挠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正常合作,甚至施加政治压力,但中国始终坚持平等相待、尊重主权、互利共赢的合作之道,切实帮助拉美国家提升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福祉。这与美国长期奉行的“胡萝卜加大棒”式霸权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孙冰岩强调,这正是中国多边外交理念与实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结合中国的外交实践,多家外媒观察到,今年以来,美国在世界各地大肆挥舞关税大棒,给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蒙上巨大阴影。而中国则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携手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备受瞩目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届时将有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相关活动。这是中国践行真正多边主义、推动区域合作的又一重要平台,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胸怀。
“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多边主义理念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佳方案。而美国却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启了令人担忧的‘倒退模式’。”孙冰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