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带着一群大学生做调研,其中一个小组的选题关注的是当代青年的“匿名化社交”。对这个话题,大众并不陌生,我们在网上见惯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匿名网友,“momo大军”的出现,也算不上新知趣闻。在惯常的认知中,网民匿名发言,更多是出于一种不愿被陌生人“定位”或是被熟人“发现”的考虑。在社区中匿名讨论,或是使用momo这种“千人一面”的网名,使他们能够放心地直抒胸臆。

  就是在这样一场我以为结果早已清晰的调研中,学生们的一项发现,让我感到颇为意外。通过发放网络问卷,以及对多名年轻人的线下深度访谈,他们揭示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匿名社交,动机并不单纯是隐藏个人信息,而是以“找乐子”为目标,把匿名机制视为趁手的舞台道具,在网上进行各式各样的“社交表演”。

  这些账号要么是“经典”的momo,要么干脆就是一串平台分配的代码,其内容却丰富至极。账号背后的年轻人会故意扮演纯属虚构的角色,讲述自己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发表自己未必认同、却“符合人设”的观点,由此在网上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其中,有人专门扮演情感关系中的无辜受害方,编造出各种极尽离谱之能事的“渣男渣女”式故事,把围观网友气得怒发冲冠;也有人主打反差,或是作为男生混入追星梦女的行列,体验“卧底粉丝群”的刺激;还有人冒充超级富二代,验证自己胡扯的本事能“忽悠”到多少人。对此,一句调侃性质的流行语精准地总结了这种现象——“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看着这些年轻人在网上玩得乐此不疲,作为旁观者的我,不得不承认他们很有创意,也颇为有趣。然而,代入到正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普通网民身份之中,我却多少有些笑不出来。对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网民而言,我们可能刚刚才认识到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动机,但是,对于他们行为的结果,我们却可能早已上过当、吃过亏。普通用户时常看到各种自称“真实经历”,却专门瞄准舆论痛点、怒点、笑点的离谱内容,让人难辨真伪。对这类内容,许多网友初见时很喜欢看,但时间长了,便越来越觉得浪费感情。

  这样的“momo大军”,也导致人们对网上的匿名发言越来越不信任,以至于很多网民看到讲述特殊个人经历的帖子时,第一反应就是“又有人在起号”,使原本相对和谐的讨论氛围荡然无存。从本质上看,当乐子成为主导,信任自然会慢慢退场,不是谁在说谎,而是大家都知道有人在演,那就不必再信。

  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一个匿名发帖的人都在“起号”,有的人确实经历了不被理解的感情,有的人确实陷在不敢说出口的困境里。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虚构的内容一旦超出娱乐范畴,成为污染公共舆论的虚假信息,很可能对社会风气造成损害。面对这一局面,不论是年轻网民自身还是外部社会,或许都需要为“表演式匿名”泼一泼冷水,建立相对安全的边界。

  年轻人追求更加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社交体验,本身无可厚非。谁不希望在快节奏的现实之外,多拥有几个释放自我的出口?但问题在于,匿名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编造、扮演、试探底线。在虚构的身份中短暂游玩,可以视为一种情绪调节;若入戏太深、做得太过,这份“乐子”终究会变味。

  同样需要被提醒的,还有那些搭建舞台的社交平台。面对越来越多真假难辨的匿名内容,平台的态度不能只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也许平台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帖子一一查证真伪,但起码可以对高频“起号”、编造式引战、过度情绪操控等内容,设立更审慎的分发机制,给那些仍试图真诚发声的人留一条清净的通道。毕竟,在一个信任频频透支的网络世界里,让人相信,远比吸引眼球更难。

杨鑫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4日  07版